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文化概论 提纲(上)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7 11:33:3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讲 绪论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二、文化的本质:简言之,“自然的人化,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的本质。” 三、文化的广义和狭义:

(一)广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关于“大文化”的结构与构成:二层说与四层说。

二层说:最简单的是划分成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就是实体文化,是指人类用各种材料对自然加工造成的器物的、技术的、非人格化的、客观的东西,如城池、宫殿、祠庙、长城、桥梁、器皿、工具、服饰、饮食等等。 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

实体文化与虚体文化组成文化统一体。比如,建造宫殿,是先设计后建造的。设计建筑物时,表现为精神文化;当建成这一建筑时,表现为物质文化,同时这个建筑物体现了这个设计师的建筑思想。建筑是工程,又是艺术。所以说,建筑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四层说: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二)狭义文化:

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本课程讲授小文化为主,主要介绍文化结构四层次中的制度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包括社会制度、哲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等。也兼及大文化。

主要参考书目: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七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第二讲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及气候 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 2.中国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广土众民;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1)广土众民。广土是指: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众民即人口众多。

2)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是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由众多民族同化融合而成的国家。这过程中发生作用的两种力是同化力和融合力。

3)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 如,多次异族的入侵与被同化。

4)融合力:中华文化是在汉民族文化基础上有机地吸收各种民族和地域文化而形成的内涵丰富的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是同化与融合的典型现象,如汉朝与匈奴、唐朝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

3.中国文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及气候

1)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自西向东形成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状: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2)中国的气候特点: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

第三讲 中国文化的经济、政治经济结构基础

一、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

1.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2.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二、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两大特点:宗法制完备、专制主义严密 1.宗法制度

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 1)完备与建立

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是西周建立以后的事情。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2)内容:(周公确立的宗法制度)

一是嫡长子继承制;二是封邦建国制;三是宗庙祭祀制。

3)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

在相传几千年的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家天下的延续 第二,封国制度不断 第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第四,家国同构 4)家族观念

在宗法制的中国,国之本在家,国家构架是积家而成国,尤其注重家族观念。 梁漱溟说过:有以家为本位的生产方法,即有以家为本位的生产制度。有以家为本位的生产制度,即有以家为本位的社会制度。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制度中,所有一切的社会组织均以家为中心。

陈顾远《中国法制史》:在法制上,明认家为组织单位。“从来中国社会组织,轻个人而而重家族,先家族而后国家。

庄泽宣《民族性与教育》:中国与西方有一根本不同点:西方认为个人与社会为两对立之本体,而在中国则家族为社会生活的重心,消纳了这两方对立的形势。

2.君主专制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3.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的正面影响: 1)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2)在严密的人身控制之下,人们只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内,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家庭关系,成为人一生中的主要任务。

3)在宗庙祭祀制度的熏陶下,各层人士都得尊祖敬宗。讲究家族团结。

总之,在专制性很强的中国政治结构的环境中生活,中华总民族的整体观念加强了。国家利益、君主利益至上的观念被强化了。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有重人情而轻国法,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特点。 4.负面影响(对中国文化)

A专制主义缺乏民主,使中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这是造成中国人奴性化人格的根本原因。

B“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枷锁使人的个性解放受到极大的束缚和阻碍。

C狭隘的自身自利的小农意识又使得中国人缺乏进取意识,自我满足,妄自尊大。

第四讲 中国古代哲学之儒家

――孔子的学说

一、孔子的生平:

春秋时代的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l 年9 月28 日(鲁襄公二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死于公元前479 年3 月4 日(鲁哀公十六年,农历二月十一日),享年七十三岁

二、孔子的思想: 为政立国;为人处事。

1.为政治国: 以德治国,即德治思想。

以德治国需发挥三种作用:带头示范作用;人格魅力作用;道德感化作用。

1)带头示范作用: 执政者以典范的行为引导人。

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 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子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颜渊》

2)人格魅力作用:以高尚的人格影响人。

3)道德感化作用:以道德启发教育人。

孔子反对用酷刑镇压人民。但孔子也并非主张一味宽大。 2.为人处事: 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标准。

1)仁的含义: 仁的核心是“爱人” 《论语》中的从多个侧面进行了解释,如:《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仁即爱人 例如: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乡党) 意义:郭沫若:可以把孔子仁学的提出称作“人的发现”。

2)礼的含义: 对各种人与人的关系的约定及与之相应的礼仪。

3.孔子其他方面思想:理性主义;中庸之道。 1).理性主义:

如《论语》中以下例子: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 述而》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先进》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 雍也》 2)中庸之道:

如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

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 先进》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学而》孟子和他的思想:

第五讲 中国古代哲学之儒家

――孟子的学说

一.生平:

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出生于邹国,现山东省邹县 二. 孟子思想: 仁政;性善;尊严;民本。

1. 仁政:仁政的政治思想,其核心就是--爱民。

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不杀、省刑、富民、讲礼: 2.性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如: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侧隐之心。非所

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公孙丑上》

孟子提倡的求善之法:知耻;养心;磨炼;立志。 3.尊严:是指受尊重的社会形象与坚守自我信念的精神。 4.民本: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主张以民为本。

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 尽心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

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 梁惠王上》)

5.对比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

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的本质差异性: A.经济基础: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 B.政治形式:专制集权与共和分权 C.社会观念: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

现代民主:指多数人的统治,即通常所说的主权在民。在古希腊,民主是指人民通过议会、选举等手段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强调人民是国家政权的主人,是国家政治的主体。

在民本政治中,一方面,民众对政治系统只有企求施舍的要求,而缺乏参与政治的要求;民众对政治系统的支持只表现顺从性或服从性,而缺乏参与性支持。另一方面,统治者虽然以为民做主的精神自励,却缺乏支持人民做主、人民参政的意识,因为这些与君主专制的政体是根本违背的。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文化概论 提纲(上) 的文档
中国文化概论 提纲(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hdzv1r3vn0fluh9baxt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