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通过古文教学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
作者:笑虓
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3期
内容摘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古文时,会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诵读引发学生兴趣,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古人作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重视诵读 展示作者人格魅力 发展创新思维 弘扬爱国精神
随着近几年国家政策的调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给非中文专业的学生,特别是艺术专业的學生上大学语文课,老师都会面临不少挑战。 为了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着手的。 一.以诵读为先
面对一篇古诗文,艺术专业学生可能会产生厌烦情绪。能将他们顺利带入教学情境的方法就是观看和聆听名家朗读视频。在古朴优雅的音乐声中,感受朗诵者对于作品的理解,通过视听双重作用体会古诗文的魅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观看一两遍视频。然后,就可以进入诵读环节。南宋朱熹曾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因此,语文学习,尤其是古诗文学习,应该将重点放在诵读上。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增加了记忆的效果。通过诵读,不断累计对作品的感性认识,为接下来老师的讲解奠定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诵读可以贯穿整节课。在开始、中间、结束时,都可以穿插诵读的环节。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可以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认真听讲的学生直接参与进来,有效缓解这部分学生的疲劳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那些心猿意马的学生心思回到正轨。这些学生注意力虽然不能完全集中,但是只要在大家的带动下,出声朗读,对课文就会有一定的熟识度。面对不同篇幅的课文,老师的诵读要求也应该是不同的。以《孔雀东南飞》为例,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读整篇文章是不现实的。但是这篇文章里蕴含了太多中国传统的风俗民情,值得我们现代人好好学习。因此,老师可以规定课文中的几段内容,学生必须朗读,这些内容也是以后每周上课必读的。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几句话反映了东汉时期中国人的婚嫁观念:一般女子17岁左右出嫁。在出嫁之前,娘家人要好好培养自家女儿,以便将来能“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嫁一个好人家。这种培养,绝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三五个月就可以完成了。它是从女孩子13岁时就开始了,这时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