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十八章 免疫耐受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0 3:47:5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3.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比较(见下表):

免疫耐受 免疫抑制 原因 T/B细胞中央耐受或外周耐受, 免疫活化性细胞发育缺陷或 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生理性不应 增值分化障碍 答,Ts细胞的抑制作用等

产生 可先天或后天获得,特别是在免 先天缺损或人为产生(X 条件 疫功能未成熟或减弱时容易形成 射线、免疫抑制药物、抗 淋巴细胞血清作用) 特异性 高 无

持续性 长期的、一时性的或终生 一时性(先天缺损为持

久性)

临床应用 试验治疗阶段 已应用于变态反应、自身免疫病和移植 合并症 无 感染与肿瘤

4.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和破坏影响着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性来防治超敏性疾病、自身反应性疾病以及移植排斥反应。例如根据免疫耐受发生机制的多样性,对Ⅰ型变态反应患者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途径是通过B细胞克隆清除或主动抑制。处理的方法包括注射单体耐受原、变性蛋白抗原或脱敏疗法等。在器官移植中,同种异体免疫排斥现象仍是主要存在的问题。免疫抑制疗法上的进步有利于延长抑制物存活,但非特异性抑制所带来的副作用仍有待解决。若能将特异性抑制(免疫耐受)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收到较好的效果,无疑是在此领域中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在某些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生长过程中,设法解除免疫耐受、激发免疫应答将有利于对病原体的清除及对肿瘤的控制。有报道将协同刺激因子B7的基因转染黑色素瘤细胞,并用这种转染细胞进行防治黑色素瘤的试验性研究,获得可喜的成功。

搜索更多关于: 第十八章 免疫耐受 的文档
第十八章 免疫耐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i4jt4ohfm208bi78dpq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