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29 14:59:4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2、甚蕃(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表示转折)(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蔓延)(分枝) 香远益清(更加)(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树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 (亲近而不庄重) 余谓菊(我)(认为)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多) 中通外直(畅通)(挺直) ....3、①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4、(1)茂叔 濂溪 哲学家 (2)文体 (3)骈句 散句 (5)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二、理解性默写。

(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莲,花之君子者也。(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7)莲,花之君子者也。(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1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3)香远益清。(14)莲,花之君子者也。(1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1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7)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18)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9)牡丹,花之富贵者也。(2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回答题。

1、“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5、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惋惜”。

6、本文所用的修辞有: 表达方式有: 表现手法有: 答:排比、设问、比喻 记叙、描写 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

第 5 页 共 6 页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8、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12、请为第2段文字作个评注。

答:作者将菊花、牡丹和莲花一一人格化,赋予他们不同的道德情操,借花喻人,通过人们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讥讽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展现了作者品性的高洁。

1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第 6 页 共 6 页

搜索更多关于: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的文档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i7xw6swe34n7xz5eba6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