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依据
设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主要依据是: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要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并考虑到与初中、大学相关专业的衔接,依据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学分结构、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等,既要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共同基础,又要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将历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课程类型及其布局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使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更加充分的体现。
3.历史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并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探究。
4.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际历史教育的优秀成果。在充分吸取近年来历史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注意解决新问题,使课程结构的设计更有利于改革的不断深化,顺应国际历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结构
1.课程的类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必修课程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采取专题史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这样的结构,既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使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有所区别和衔接。
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而选择修习的课程,设《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各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在各专题下的具体内容依照时序进行表述,呈现中外历史多方面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深入认识历史。学#科网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