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四模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 B.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 C.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 D.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 25.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这表明当时
A.书画艺
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B.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
C.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 D.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
26.《唐律疏议》规定,每年八月由户部验证度量衡器是否准确,合格者印署后,方可使用;使用不合规的量器,笞五十:致他人损失者,准盗论;监校官徇私不平,治罪。这表明唐代 A.诚信成为政府倡导的价值准则 B. 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C.欺诈不实的商业行为十分普遍 D. 政府垄断了度量衡器具制造
27. 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
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 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B. 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C. 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28.马克思在《欧洲的金融危机——货币流通史片断》中说,“对亚洲的商品输入在1697年不到英国出口总额的五十二分之一,而1822年已经达到约十四分之一,1830年达到九分之一,1842年达到五分之一强。”这一变化促使
A. 中国自然经济受到了冲击 C. 中英贸易逆差日益扩大化
B. 洋务派开始创办了近代民用企业 D. 西方棉纺织品完全占领中国市场
29.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捣毁孔子牌位,焚烧古书;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打着儒家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 A.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冲击 B.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C.儒家文化自身在不断与时俱进 D.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
30.西柏坡纪念馆内的一块展板上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当年我党做出这些“规定”的主旨是
A.加强执政党工作作风建设 B.突出革命导师的崇高地位 C.防范个人崇拜在党内出现 D.加强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
31.201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法合一”,并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此过程反映出中国
A.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 B.为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做准备 C.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D.通过完善法律文件保障和推动对外开放
32.《查士丁尼学说汇纂》中指出:“即使是非典型契约(或称之为协议),若一方当事人已履行主要义务,则该协议就是契约,且可以获得法律上的保障”。这表明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特征是 A.形式主义重于实际内容 C.强调重视法律契约精神
B.违约案件数量不断上升 D.法庭只按着契约来宣判
33.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
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D.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 34.下表为20世纪不同时段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人数统计表
国别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这表明美国
A.逐渐成为科技中心 B.主导资本主义世界 C.利用科技发展经济 D.操纵诺贝尔奖评奖
35.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全球经济进行治理。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组建“七国集团”主导了全球经济治理,到1999年成立了有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参加的“二十国集团”。这反映了( )
A.发展中国家开始崛起 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C.美国丧失经济霸主地位 D.世界格局由单极走向多极
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英国的农业在15世纪下半期出现圈地运动,至17世纪初期圈地50万英亩。随着羊毛价格的上涨,小块土地逐步向资本主义大农场、牧场转变。据统计,16世纪英国农场面积已占全部耕地的58%.与此同时,分散在一般农户手里的土地,面积也大大改变了。到16世纪英国农业已经实现商品化,市场机制开始激励着农业生产规模、品种和产量,并使农业革命较早发生。1560年左右出现的诺福克轮作制为标志,英国开始农业革命,至19世纪英国成为欧洲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
——摘编自潘迎化《近代英国、荷兰、法国国际竞争兴败原因之探索》
材料二:1901至1911年,为实现王朝“自救”,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改革,其中包括农业政策调整。1903年,清廷专门设立了与农业有关的平均司,1906年又改平均司为农务司,负责管农业事物。1907年,颁
1901—1925年 3人 22人 11人 12人 1926—1950年 26人 25人 18人 5人 1951—1975年 69人 10人 27人 5人 1976—1999年 95人 13人 9人 5人
布《农会简明章程》,开始在全国各地建立各级农会组织,到1911年全国成立农务总会19个,分会276个,其主要职责开办农业学堂和农事试验场,将“新理新法及新种植法皆交试验场依学理先为试验”,然后将“确有成效”之结果通告分会加以推广。倡导农学、开启民智是清末农会着力从事的一项工作,主要方式是译印农书、出版农报。这些活动传播和推广了西方资本主义农业的经营方式,促进了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发展,对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清政府还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农业技术,同时解除了“禁垦令”,大规模出售以前禁止开垦的土地,鼓励农垦、设立农垦公司及大量认购荒地。
--何旭艳《论清末新政农业政策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农业成为政府关注比较多的经济部门,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农政机关明显增多,职责细化和分工明确。各省大多设一些具有科研性质的农业机构。1932年1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各省农业机关整理办法纲要》,设立农业推广所和种子繁殖场。1934年9月,国民政府还在各省成立了整理水道改良土壤委员会,还有农村合作委员会从事农业生产的督导和推广。
——摘编自黄正林《制度创新、技术变革和农业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英国农业革命的影响。(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调整农业的措施及其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农业近代化的不同之处。(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章节 条约关系 摘 录 1868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卸任,恰逢清政府想要“笼络”各国,因此受聘为中国特使,率团访问欧美。2月,蒲安臣未经授权,与美国国务卿签订条约,有利于美国人在华传教、办学和招收华工。 民国初年 1913年3月,美国驻华代办卫理以“美国是共和国之母”等理由建议政府承认袁世凯政权。5月,威尔逊上任后,不顾他国反对,率先单独承认袁政府;10月,袁唆使军警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后,立即驰电表示祝贺;袁图谋复辟帝制时,竟也荒唐地予以支持。 战时盟友 1939年2月,中美《桐油借款合同》达成,美方借款2500万美元给中国,中方于1944年元旦前以桐油偿债。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之后,华锡借款、钨砂借款相继出台,并在国际上引起连锁反应。 20世纪90年代,为扭转贸易逆差,美国多次以知识产权问题为由挑起纠纷,苛求中国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