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成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而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将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工具和必备技能。初中信息技术属于科学劳动技能课程,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所以,作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学生所想,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己任,全面完成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结构,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信息技术课。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 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起始课教学中,要从计算机的产生、发展、最新动态和计算机网络的有关常识的介绍,国内外计算机技术的比较,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起始课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习兴趣。还可以适当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因为有些同学对课本内容比较熟悉,很多学生小学,初中都学过,所以他们觉得上课太乏味,课堂上的内容都知道,除了课本知识外,教师可以适当地教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 1 页
二、注意学习迁移
讲课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有人提出,“讲课要顺畅,尽可能多讲、细讲,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统统化解掉,让学生听起来顺顺当当,少碰钉子、少走弯路……”这是不是好的教学方法?我认为不是。首先,学生从这种课上获得的知识是轻轻松松听来的,不是经过动脑筋下功夫学来的,理解不深刻,掌握不牢固,对提高学习能力不会有很大帮助;其次,这种替学生想,“搀”学生走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真正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学习既无味又无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在课上不再一一列举操作方法,而是通过学生给学生讲解或学生自己操作,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描述操作步骤,叙述操作结果。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教学的一种新观念,即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参与探索,养成“发现问题――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就是典型的迁移形式。在教学中,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采取多种手段,优化传统的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其抽象性,传统的单一
第 2 页
模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要想将学生吸引到教学当中,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将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成生动有趣的动画课。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课堂所用。多媒体手段被喻为 “教育系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教学过程当中,我针对初中学生比较好动、比较活跃的特点,选择性地利用好已有的CAI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或者是收集素材,自己整理并制作课件进行教学。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技术,让知识作用于学生的视听的感知器官,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诱导学生自觉地开展想象力,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四、巩固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不断巩固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单一因果关系的线性思维,而忽视了综合的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可以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新。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计算机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途径。
五、分层次教学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部分同学参加过这样或那样的培训班,也有一些的同学从来没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
第 3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