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4 23:19:3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节 生物与非生物(1)

生化科教081 郭书涛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非生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本节内容主要表现在认知和思维领域,对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动物与植物的区别,背景性的隐含了分类的理念。首先通过学生对蜗牛的探究实验,获得蜗牛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各种感觉,引发学生观察生物的兴趣,并学会观察的一些基本技能。为第二课时讨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动物与植物的区别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初一学生,对生物、非生物、动物、植物等学习内容已有一定的认识。所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学生的新知识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起实质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讨论,能说出蜗牛的形态结构。 2.知道蜗牛具有视觉、嗅觉、触觉,没有听觉。

3.明白蜗牛对一定的刺激做出反应,知道蜗牛依靠感觉和足四处觅食等生活习性。 4.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5.说出动物与植物的区别。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知道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初步学会建立假设、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对照等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实际问题。初步借助放大镜依据一定的次序观察蜗牛;初步学会用简单的表格、图画和文字等方法记录观察笔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蜗牛的的体验,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调查、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关注和爱护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激发珍爱生命的情感;激发科学兴趣,感受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并交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技能,并能对蜗牛的各个方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且能选择适合的问题进行探究;设计探究方案。

难点:对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课前准备

每四人一组准备:蜗牛、放大镜、酒精、白醋、浓稀蔗糖、玻璃板、棉花、手电筒、镊子;收集关于蜗牛的采集及饲养方法的小资料。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引入

回顾旧知: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是观察与实验。

课件展示谜语: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打一动物)

生猜:蜗牛。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体会蜗牛的某些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揭示本节课的观察对象。

(二) 新课展开

展示:课件展示几幅漂亮的蜗牛图片。 设问:你一般能在哪儿找到蜗牛呢? 生答:草丛,墙角。

设问:说明蜗牛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 生答: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讲解: 蜗牛的生活习性: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温暖、安静的环境内,如果空气湿度合适,除产卵时期以外,它都在空气充足的地方休息和活动。如果空气湿度过小,体内大量失水时,它便栖息于泥土中,蜗牛怕强光刺激,有明显的趋暗习性,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里,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它所能吃的东西特别多,如植物类、动物尸体、土壤中的残枝败叶等,甚至连土壤沙粒也能吃。蜗牛有特别的忍耐性,对冷、热、饥、旱,都有较强的忍耐性。当在休眠状态时,一般可达6个月之久的时间不吃不喝,有的甚至长达4年之久;蜗牛喜欢群居,特别是遇到不适环境的时候,它们会集成团生活在一起,相互保护。

设问:为了使我们更方便、更清晰、更好地观察蜗牛,需要借助什么工具? 生答:放大镜。

活动: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引导如何使用放大镜,归纳放大镜使用的要点。 一、放大镜的使用

放大镜的结构:放大镜一般用玻璃做成,用手摸可以感觉到它是中间厚,边缘薄。 放大镜的作用和特点:放大镜能将观察现象放大,看到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将物体放在放大镜的后方,前后移动物体,以获得大而清晰的图象。如果所要观察的物体不能移动,可以同时移动观察者的头部和放大镜,以获得大而清晰的图象。

学生活动一:学生明确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后试着观察自己的指甲、头发等。 二、观察蜗牛

学生活动二:把蜗牛放在培养皿上,用放大镜观察蜗牛,在课本图2-2中标出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

蜗牛的外形特征

(1)壳:体外有一个螺旋状的外壳,它具有保护作用。 (2)头部

触角:有两对,前一对较长,后一对较短。

眼:着生在长的一对触角的顶部,具有视觉作用。 口:着生在触角的下方,具有摄取食物的作用。 (3)腹部是较肥大的足,是运动器官。 2. 观察蜗牛的运动特点

学生活动三:观察蜗牛爬过的地方回答下列问题 (1)蜗牛爬行时会在玻璃上留下痕迹吗?

会留下粘液,由于足内有足腺,能分泌黏液。作用是可以减小摩擦,传递某些信息。 (2)蜗牛为何要四处爬行?

寻找食物,逃避敌害,繁殖后代等。 3. 蜗牛的生理特征 学生活动四:

用铅笔头分别清触蜗牛的触角,足和壳等部位,蜗牛有反应吗?哪个部位最敏感? 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蜗牛将怎样行动?

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观察蜗牛有没有反应。 在培养皿两边分别放一点米醋和几滴蔗糖,看蜗牛将怎么行动? 学生活动后要同学总结蜗牛的生理特性:蜗牛具有触觉,视觉,嗅觉和味觉,没有听觉。 生物和非生物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还了解了蜗牛一旦受外界的刺激(如铅笔头触碰),蜗牛就会很快作出反应。

问:那么请问我用铅笔碰课桌,课桌有什么反应?

点拨:这是由于蜗牛是生物,而课桌是非生物,生物对刺激有反应,而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这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之一。在小学里我们已经知道:生物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非生物是不具有生命的物体。

讨论:

下面我们以蜗牛为生物的代表、课桌为非生物的代表说说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观察:借助放大镜观察蜗牛的结构,并指出眼、口、足、壳、触角等部位。请一位同学描述蜗牛的结构,最好是指着图片说明。等学生出现问题后,再做总结分析。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对问题的归纳总结能力,从形象中抽象规律和答案。

设问:蜗牛为什么要四处爬行呢? 生答:找食物。 探究:

(1)蜗牛在爬行的过程中怎样找到食物的呢?引导学生以人为例,得出人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感知外界环境。蜗牛有这些感觉吗? (2)给出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完善方案;

(4)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实验。

交流评价:引导各组间交流和合作,协调各组的优缺点,鼓励每一位同学上台发言、汇报、讲解、提问。在各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蜗牛对外界刺激产生的特定反应。

小结:蜗牛有视、触、嗅、味觉,没有听觉。 三、课外探究

给你青菜的嫩叶、老叶、根、糖、肉,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蜗牛喜欢吃什么? 五、板书设计 :

第一节 生物与非生物(1)

生物:能繁殖、生长、新陈代谢、生长 1.人类的自然环境 非生物

2.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植物 植物界 通过摄取食物获得有机物 动物 动物界

搜索更多关于: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的文档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jssq5v34j8jj339nadb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