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设计者:济南外国语学校 黄莹
一、说教材:
(一)内容分析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二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一课。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介绍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本节课辛亥革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早年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创办兴中会和同盟会,为继续革命做了充分的准备,下启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开始北洋军阀统治,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辛亥革命还起到里程碑的作用。辛亥革命是20世纪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辛亥革命的发展进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创新学习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2)体会革命先辈们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里程碑,故将其定为重点。
难点:正确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很大功绩,但是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开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资产阶级革命派脱离群众,体现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以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是难点。
1
突破方法:通过设置活动“专家视角”和“问题探究”,让学生感悟辛亥革命前后带来的变 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由帝制到共和,由专制到民主的转变,是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革命,所以取得了很大的历史功绩,从而突破重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通过设置活动:“专家视角”、“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前后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实现了由帝制到共和,由专制到民主的转变,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再为学生提供两大组丰富的历史材料,一组史料体现辛亥革命积极作用的(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方面),一组史料体现辛亥革命局限性的,通过对比分析,分生分组讨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认识到辛亥革命不仅功绩卓越,但也有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评价重大历史事件,从而突破难点。 二、说学情
初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已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但初二学生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在发展中,在归纳、分析、判断、评述等逻辑性较强的问题上,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对课本知识重新进行了整合,把本课分成两大板块:“第一板块——走向共和,第二板块——共和丰碑”,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总体把握。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本着符合学生心理特征,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呈阶梯状的学习进程以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初二学生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很感兴趣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所以可以尝试采用创设情景、比较、小组探究和史料分析等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1.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一组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图片并配以解说:“20世纪初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国发生了一场历史性的巨变,这场巨变被伟大的导师列宁称之为‘一场觉醒的革命’。这场革命发生在农历的辛亥年,故称为辛亥革命。今天我们一起回到那风云变幻的年代,去探究为什么伟大导师列宁要把这场革命称之为一场觉醒的革命呢?”导入新课.(出示课题:第9课 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开篇用多媒体出示一组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图片,并配以解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不仅渲染了课堂氛围,而且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为一节课开了个好头。
2.第二环节:探究新课
第一幕 走向共和---看过程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为实现他共和的梦想做了哪些准备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创办了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在同盟会员的支持下,孙中山和许多革命党人不屈不挠地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将共和的梦想付诸实践!
2
一、浴血共和
多媒体出示:1905年-1907年各地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的地图。
设置活动一: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出起义的名称、地点、领导人,并完成以下表格:
名称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镇南关起义 黄花岗起义 地点 领导人 设置活动二:学生分组,相互交流分享革命党人的故事,小组选代表在全班展示。 设置活动三:多媒体滚动出示革命党人的图片(配多媒体音乐),学生感悟革命党人浴血奋战的精神。
过渡:这些起义由于缺乏群众基础最后都失败了,许多优秀的革命党人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渲染升华:革命党人在革命危难之时,唤醒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投身于革命。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陆皓东、徐锡麟、秋瑾、林觉民,他们担负起革命复兴的重任,不怕威逼利诱,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地为革命事业努力拼搏。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但为了同一个革命目标,用坚强的身躯和无谓的精神赢得了革命的胜利。不论是名字刻上石碑的英雄,还是无从考证的无名战士,在我们心中他们都是英雄,都永垂不朽!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学生活动“完成表格”“分享故事”,学生有效的掌握了各地的武装起义。又用多媒体方式播放革命党人图片并配以背景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革命党人的“革命情怀”,体会革命先辈的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从而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设置活动四: 出示两幅漫画:
漫画一:《清政府镇压起义》 漫画二:《负重的清朝人民》
思考:看漫画一:草象征什么?清王朝真能做到“乱事肃清”吗?
过渡: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起义都能被镇压下去吗? 看漫画二《负重的清朝人民》,负重的清朝人们已不堪重负,起义不但没能被镇压下去,革命党人又在酝酿新的起义。
正如孙中山所说: “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民族运动的前方,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最终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这就是武昌起义! 播放视频资料:《武昌起义》,学生谈视频中感受最深的画面。
学生归纳得出:武昌起义后,革命之火燃遍半个中国,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设计意图:用漫画,生动形象,《武昌起义》让学生看视频,并谈视频中感受最深的画面。让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认识到最终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武昌起义取得胜利,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2、初创共和
设置活动一:专家视角 视角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前无古人的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视角二:一个新的中国诞生了!不管她的未来走向何处,不管她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渡期有 多长,我们都不能忽视一个共和制的中国诞生了。 ——美国远东问题专家布朗(1912年3月30日) 思考:布朗当时就把中华民国称为“新的中国”,它新在哪里? 设置活动二:问题探究
探究一:对“专制与民主”的理解(出示材料)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