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已知: 2Fe(OH)3ΔFe2O3+3H2O,现将CO气体与21.4g Fe(OH)3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得
到Fe、FexOy混合物12.8g,将此混合物溶于100.0g 稀H2SO4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2g 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CO2和H2O共8.6g B.混合物中含5.6g铁元素 C.FexOy 为Fe2O3
D.该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答案】D 【解析】 【详解】
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2g,由于只有铁和稀硫酸反应才能生成氢气,设生成铁的质量为x,与铁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y
Fe+H2SO4=FeSO4+H2?56982 xy0.2g98y56x==, 20.2g20.2gx=5.6g,y=9.8g
则生成FexOy的质量为:12.8g-5.6g=7.2g; 21.4g Fe(OH)3中铁元素的质量为:21.4g?56?100%?11.2g
56+17?3FexOy中铁元素的质量为:11.2g-5.6g=5.6g; FexOy中氧元素的质量为:7.2g-5.6g=1.6g;
故56x:16y=5.6g:1.6g,x:y=1:1,故FexOy的化学式为:FeO; FeO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设与FeO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z
FeO+H2SO4=FeSO4+H2O7298 7.2gz727.2g=,z=9.8g 98z硫酸的质量分数为:
9.8g+9.8g?100%=19.6%
100g由题干信息可知,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铁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得到Fe、FeO、二氧化碳和水,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2Fe(OH)3ΔFe+FeO+3H2O+2CO2
设一氧化碳的质量为m
Δ2CO+2Fe(OH)3Fe+FeO+3H2O+2CO256214 m21.4g56m=,m=5.6g 21421.4g故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为:5.6g+21.4g-12.8g=14.2g。 故选D。
2.下列物质的变化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面发霉 B.雪融化 C.煤干馏 D.铜生锈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反应,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反应,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思路进行解答。 【详解】
A、面包发霉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雪融化的过程只是微粒间隔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合题意;
C、煤的干馏是指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生成煤焦油、焦炭、焦炉煤气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铜生锈是铜在氧气、水、二氧化碳参与下,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铜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
3.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A 物质 CO2 气体 杂质 HCl 气体 除杂所用的试剂和方法 先通过 NaOH 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B C D A.A 【答案】B 【解析】 【详解】
KCl 晶体 CO2 气体 铁粉 B.B
K2CO3 晶体 CO 气体 铜粉 C.C
加入稍过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点燃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 D.D
A、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K2CO3溶液能与稍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结晶,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铁粉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铜粉不与稀硫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睛】
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4.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又能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正确的选项是( ) ①Cu ②N ③H2O2④K2CO3⑤CH4 A.①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Cu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不能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②N是氮元素的元素符号,不是化学式;
③H2O2是过氧化氢的化学式,能表示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能表示1个过氧化氢分子; ④K2CO3是碳酸钾的化学式,表示碳酸钾是由钾、碳、氧元素组成的;但是由钾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不能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⑤CH4是甲烷的化学式,能表示甲烷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能表示1个甲烷分子; 故③⑤符合要求。故选C。
B.③④
C.③⑤
D.②④
5.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X 4 0 Y 10 12 Z 1 15 Q 21 待测 A.反应物是X和Y,成物是Q和Z B.参加反应的Y和Q的质量比是1∶1 C.参加反应的X与Q的质量比是1∶3 D.反应后生成15 g Z 【答案】C 【解析】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4 g﹣0 g=4 g,故X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4 g;反应前后Y的质量增加了12 g﹣10 g=2 g,故Y是生成物;同理确定Z是生成物,生成的Z的质量为15 g﹣1 g=14 g;由质量守恒定律,Q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Q的质量为14 g+2 g﹣4 g=12 g,故待测的数值为21g﹣12 g=9 g。A、根据分析,可知反应物是X和Q,生成物是Y和Z,故选项说法错误;B、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12 g﹣10 g=2 g,参加反应的Q的质量为14 g+2 g﹣4 g=12 g,故参加反应的Y和Q的质量比是1∶6,故选项说法错误;C、参加反应中X、Q的质量比为4 g∶12 g=1∶3,故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反应后生成Z的质量为15 g﹣1 g=14 g,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6.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B.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不是红色固体,故A 错误;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B正确;C、木炭在空气中红热,不会发出白光,故C错误;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没有白雾,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形成的,雾是液态小液滴形成的。
7.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和题意; B、爆竹声中一岁除中鞭炮爆炸,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粉身碎骨浑不怕中有新物质生成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有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8.下列各组物质在pH=10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CuSO4、NaCl、KNO3 B.Na2SO4、BaCl2、KCl C.Na2SO4、KNO3、Na2CO3 D.H2SO4、NaNO3、NaCl 【答案】C 【解析】 【分析】
pH=10的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氢氧根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的或物质间两两反应的在溶液中不能共存。 【详解】
A、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而不能共存,且硫酸铜溶液呈现蓝色,故A错误; B、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共存,故B错;
C、三种物质之间不会发生反应,也不会和氢氧根离子反应,所以在溶液中可以共存,故C正确; D、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产生水而不能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pH=10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在溶液中若物质间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物质不能共存,的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氢氧根离子,此题的隐含离子是氢氧根离子。。
9.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如图是某矿泉水的标签,下列对该矿泉水的叙述有误的是( )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