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出师表》(自读)
【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领会内容大意,体会“表”这种文体浓厚的抒情色彩。3、理清文章思路,背诵全文。5、培养爱国和敬业精神。
【学习重点】1、了解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领会内容大意。3、理清文章思路。4、培养爱国和敬业精神。
【学习难点】1、体会“表”这种文体浓厚的抒情色彩。2、背诵全文。 【相关知识】
1、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2、写作背景: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亭(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
【课前预习】(课后练习一)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参考例句,标示出下面语句的停顿之处。朗读并背诵课文。
例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答案:
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课堂学习】 一、自主学习
(一)本文分为四个部分,请对它进行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两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第8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第四部分(第9段)表文的结束语。
(二)(课文练习二)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
(1)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
(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
(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其中“亲贤远小”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小、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小,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文章为了说明亲贤远小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的历史事实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惜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并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二、共同探究:
1、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
2
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已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重在抒情,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2、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课文围绕“出师”写了什么内容? 一是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 二是诸葛亮说明出师的理由。 3、诸葛亮为什么要出师伐魏?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
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223—227)来为伐魏做准备,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三、中考链接:【湖北省黄冈市】三(五)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5~29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注释] 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25.下面选项中加横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先帝称之曰能 诸葛亮之为相国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终于邦域之内
C.悉以咨之 徒以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26.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4分)
3
⑴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昭: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⑶抚百姓 抚: ⑷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 2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咸 畏 而 爱 之 刑 政 虽 峻 而 无 怨 者 以 其 用 心 平 而 劝 戒 明 也
28.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⑵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9.[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2分) 【答案】
25.D(2分) 26.⑴彰显(显示)⑵痛心遗憾⑶安抚,抚慰⑷亲人(亲近的人)(4分) 27.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2分)
28.(4分)⑴全部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2分)
⑵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2分)
29.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附:
出师表 诸葛亮
【原文】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译文】臣诸葛亮上表进言: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