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哲学当代视野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 1 2
曾长秋,凡 欣,朱 林
( 1.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3; 2.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摘 要]在大调整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安全成为时代重大课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在社会整合的过程中努力实现意识形态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是维护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挑战; 应对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1007 - 8487( 2014) 01 - 0039 - 04 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所谓社会转型 就是一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整体、 全面的发展与变迁,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影响社会 全局的社会大变革大调整。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 结构的变迁、体制的转轨、阶层的分化、文化的多元 化、国外势力的不断渗透及其他非政府政治性组织 的影响,使得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应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面临的威 胁与挑战,对于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和 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 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 义。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关于意识形态的本质、特点和社会功能,马克思 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有过许多论述。在《德意志意识 : “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 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 个前提是: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 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 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
”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1]( P7)
在《共产
: “每一历史 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 ( 从原 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 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 ”历史。
[2]( P52)
那么,作 为理论化、系 统化的社会意
识,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定社会的一定的阶级、集团 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思 想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和其他大部分社会科学学说及观点所构成,它“反 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 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 思想的理论依据”
[3]( P2)
。一定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 想意识、
观念形态是该社会的精神标志和精神支柱, 引领该社: 会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正如马克思、恩 格斯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
统治地位的
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 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 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 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
[2013 - 08 - 20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曾长秋( 1950 - ) ,男,湖南浏阳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马克思主 义理论; 凡欣( 1983 - ) ,女,河南开封人,嘉兴学院教师,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朱林 ( 1983 - ) ,男,河南驻马店人,金陵科技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9
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1]( P98) 作为统治阶级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实 际上就是 “制度化的思想体系”,是对一种社会制度合法性的 基础论证,并以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态发挥作用,目的 在于使社会成员认同现存的社会制度和生活。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定社会形态 的意识形态,都是与该形态社会的本质规定相适应 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 基础,反映无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 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从横向看,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包括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形态三个 方面。从纵向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历了从马克 思主义到列宁主义到中国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的不同阶段。
当然,社会意识形态功能作用的发挥与社会历 史条件的现实是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统治阶 级的意识形态又不可避免地与社会公众的意识及社 会伦理评判联系在一起,一旦人们发现自己的社会 经验和理性认识与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不符,人 们就会抛弃这种意识形态,这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 态就必须适时进行自我调适。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 中,正是由于社会公众意识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之 间的相对的渐进互动,才不断推进社会意识形态的 变迁。
二、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纵深推 进,中国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单向过 程,它已融入一个多向互动的发展过程中。在这个 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越来越受到世 俗民主政治发展、社会转型和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文 化的多元化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提出了挑战, 意识形态的导向力和价值契合性指导作用正在弱 化,在与西方发达国家不断交流融合碰撞过程中,我 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诸多挑战。
( 一) 政治民主化与社会生活世俗化使我国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挑战。
由于历史传统,东方社会是一个 权威性社会。 即使在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计划 经济这种特有的制度导致政府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 主导地位,在社会性质形态上依然是神圣权威化社 会,而所谓的“公民社会”并未培育出来,我国的政 治合法性基础主要建立在对社会主义的忠诚信仰与 追求之上。也就是说,是意识形态构筑起我国政治 体系的合法性基础的根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制 40
度的确立与完善及社会政治文化世俗化和理性化趋 势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扬弃了对主导意识形态 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崇拜,转而根据自身经常性的利 益、政党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来评价和选择政治, 即由“神圣权威化”向世俗民主化转变。社会生活 的世俗化肯定人的自然欲望,肯定世俗生活的乐趣, 满足于平安与舒适,注重眼前的物质利益,成为当今 社会大众追求的重要生活价值目标。社会转型期, 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缺陷与宏观调控的局限对马克 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宏观调控 在某些环节的相对失效,人们对自我的失落,在意识 形态领域表现为对物的崇拜同时带来信仰的缺失。 在民主政治取向上,民众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公 共精神日益觉醒。新的利益主体和新的利益结构使 社会稳定受到威胁,国家意识形态面临挑战。
( 二) 文化多元化与意识形态结构的分化使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挑战。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社会存在有巨 大的反作用。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它的发展归根 结底必须受制于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 经济领域及政治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都必然 会反映到文化领域中来。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新 的生产关系的不断衍生,利益主体的分化与滋长,都 必然通过社会文化的折射呈现出来,并导致文化本 身的分化和多样化发展。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大 众文化的传播与蔓延,尤其是网络这一全新媒体作 用日益凸显。大众文化借助于传媒将人们裹挟于世 俗化的文化浪潮之中。大众文化、草根文化在内容 上和话语上的多样性,客观上形成了对主流意识形 态的调侃,在市场上不断挤占主导文化,冲击主流意 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日常生活的话语自由度 的增强,使原先高度政治化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不 断被弱化。此外,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
新时期,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 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结构也出现了分化的态势。主要 表现在: 一方面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虽然在整个社会 意识形态结构中仍处于核心地位,对整个社会意识 形态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对社会成员理想信念的整合不再具有强制性,主导 不代表主流; 另一方面,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虽 然仍从属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国家主流意识 形态的指导与制约,但其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表 现出一定的多样性。此外,各种个人主义、利己主
义、宗教神秘主义、实用主义等非社会意识形态的存 在破坏了原有的一致性与共识,破坏了团结与稳定。 当这种分化超出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可以承受的主 导范围时,则必然导致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主体与主 导地位的丧失
[3]
。
( 三)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社会思潮泛起使我国 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挑战。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一大特征,全球化的过程是 一个经济融合互动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文化和价 值观念不断整合的过程。不同国家意识形态的冲突 与互渗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挑战,突 出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后盾,对 发展中国家尤其对日益崛起的中国进行政治价值、 政治模式、文化理念以及文化产品的渗透与侵蚀,企 图摧毁和动摇作为中国各族人民、中国共产党精神 支柱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进而使共产党 丧失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西方社会思潮的涌现, 在理论与现实的层面上,使不同阶层对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产生了困惑、忧虑与迷茫,一些错误观点如 “意识形态中立论”、“指导思想多元化”、“马克思主 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无用论”、“意识形态淡化 论”及“意识形态西化论”占据了人们的思想,人们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未来缺少了以 往的坚定信念。这种渗透和侵蚀是以表面淡化政治 甚至是以经济生活方式的参照性来实现的,具有很 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这种“非政治化”的文化侵 蚀与意识形态渗透强烈地冲击着我国的文化认同, 动摇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基础。
综合当前理论观点,有几种带有西方话语的思 潮在较大层面上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 设与安全。一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这种思潮在当 前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热烈的讨论。认为我 国实行的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前景则 是民主社会主义,并认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适合 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二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它以西 方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实现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为主要原则,不切实际地撇开中国的国情和世情。 在经济理论方面,否定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 主体地位,主张私有化; 在政治理论方面,否定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主张多元化; 在思想文化方面, 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自由化; 在社会发 展方面,否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主张全球资本主义 化。三是目前讨论很热的“普世价值”思想。所谓 “自由、民主、博爱,已经成为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也
是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这几种社会思潮无 论是从其理论宣言本身还是它内在所蕴藏的话语, 尽管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但毫无疑问都带有西方 政治目的,是意识形态渗透。西方敌对势力不停地 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和平演变”,使我国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现路径 基于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的现实状况,正视这一 客观现实,以一种全新的思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增强其影响力、凝聚力,努 力巩固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便成为当前一 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 现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加强理论建设和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 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 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 会思潮,是我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不仅需 要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制度和 法治,更需要把握主流的意识形态,使社会成员在思 想观念与文化上具有认同感、归属感。因此,坚持马 克思主义是我们在任何条件下、任何时候都不能动 摇的信念。在社会转型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方面要培养一大批真正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 来研究、思考、宣传马克思主义,大力培养哲学社会 科学人才,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 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尤其要 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创设创新理论形成的社会氛围 和政治氛围。同时,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和研究,要摒弃“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简单化、教条化 的理解及造成的后果”
[4]( P69)
。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避免为了“创新理论”而编造新论。在 理论宣传普及方面,要根据对象的差异性,采取循序 渐进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通俗 化,扩大理论影响面,使之最终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 的理论自觉,最大程度地形成全社会的普遍性认同。
( 二) 努力实现意识形态现代化,形成全社会的 普遍认同。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观念体系,起着价 值规范行为符合意识形态建构原则的作用。实现意
41
识形态的现代化就必须使其具有足够的包容性。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既要有较广泛的边界,又要有较大 的空间,同时还必须融入到世俗化、理性化的公民文 化当中,形成一种有机共生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意 识形态的普遍认同的可能性。此外,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还应具有较强的内在张力和弹性,即意识形态 本身有回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现代化的意识形 态不仅要有对外在环境变化及时回应的能力,还应 具有自我更新功能,即所谓的吐故纳新。
意识形态的普遍认同也可称为意识形态的社会 化,“我们所讲的意识形态认同,即社会成员对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可,是指社会成员对党的指导思 想及其衍生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产生的价值 取向和心理倾向,一种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感情 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意识形态认同的方式”
[5]( P214 - 215)
。 在
社会转型期,对我国这样一个超大型社会进行意 识形态的认同建构与整合,困难诸多,既要保持意识 形态价值性、利益性、政治性、行动性等特点,又要使 其不仅仅成为抽象的概念,而要成为一种现实的观 念体系,成为一种
“集体意识”或“集体良心”[6]
。转 型期意识
形态对社会的整合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 行: 一是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转型目标的 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实现整合; 二是通过转型 期社会的政治思想来引导、动员社会成员,使社会成 员的行为目标达到高度的统一,从而实现整合,形成 意识形态的普遍认同。
( 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社会转型时期,维系社会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而有效的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生活、维系社会稳定 的关键。因此,在当代中国,加强社会主义社会意识 形态建设,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和凝聚功 能,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 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根本路径措施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摄和凝聚价 值观念体系,引领意识形态方向,形成全民族奋发向 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党的十七大 报告明确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的主体,是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最 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念、价值结 42
构、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建设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和凝聚力,就要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首先,党和政 府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解决人民群众 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通过 上层政策精神的有效下达与基层民众利益诉求的双 向良性互动,不断夯实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群众基 础。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民大众的 情感和文化归属结合起来,建构涵盖面更广的价值 体系,并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通过媒体和公众 的互动式参与,增强人们对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 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荣辱观的社会认同。
此外,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群众 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 文明创建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 效形式,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要求体 现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各种文明 活动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群众性精神 文明创建活动的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得以践行。
简而言之,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面临一系列威胁与挑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 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加强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安全,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创新, 在社会整合的过程中努力实现意识形态现代化,形 成意识形态的普遍认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增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维护我国意 识形态安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 社,
1995. [2]张雷声. 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J]. 马克思 主义研究,
2008,( 4) . [3]路爱林. 社会转型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路径选 择[J]. 求实,2009,( 7) .
[4]陈晓明,周宏等. 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5]王邦佐. 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 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M]. 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7. [6]倪乐雄. 和平崛起与国际文化环境的思考[J]. 中国 社会科学,
2004,( 5) . 责任编辑 郑百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