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人居环境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将会不断更新变化,新问题、新需求也将会不断出现。21世纪,社会将向都市化、高龄化、信息化快速发展,面向未来,我国的人居环境正在经历着现代化的进程。
人毕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体,人的一生,大部分是在住宅内度过的,因此,住区是人类生活高度集中的场所,是人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是人的生活行为、生活方式、生活需求在环境上的具体表现。所以居住环境的适居程度对居民在住区内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人是居住行为的执行者,是居住环境的本源,“以人为本”是居住环境设计的根本,空间环境只是由于有人的活动才有其存在的必要,只有人在使用环境时才有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以人为本”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中心、根据居民的行为规律和居住区的功能进行规划布局;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出发营造居住区环境;按照人体功效学原则进行住宅空间尺度设计。
1、行为需求与居住区环境设计 在住区的室外环境中,居民的日常行为活动主要有:上下学,上下班,购物,游憩(包括晨练)以及交往。这些日常的行为都与居住区的环境密不可分,好的住区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增进住区内的邻里关系的融洽。这就要求设计者从居民的行为需要出发,按照其行为轨迹,掌握居民
的日常生活规律,来设计空间环境。例如:居民出入住宅的必经之处——宅间绿地,对居民的居住环境影响最为直接,是邻里交往机会最多的场所。资料表明,在一次对北京团结湖居住区和劲松居住区的2700份问卷调查中,有8%的人更关心宅间绿地,希望在那里设一些儿童游戏设施和老人锻炼场地。在提供的三种绿地中,有53.2%的居民选择宅间绿地,31.5%的人选择小游园,只有13.6%的人选择大游园。因此,事实上,宅间绿地与居民的生活更接近,却往往受到设计者的忽视。
2、心理需求与居住区环境设计 居住环境不同于其他方面的环境设计,首当其冲的设计要点就是居民的居住生活私密性的保证,包括一些室外交往空间的私密性。这就要求设计者经过考察居民的心理感受,来设计环境。根据调查显示,有86%以上的居民都要求能够控制室外环境;有74%以上的居民要求有半公共性的领域范围;由86%以上的居民认为领域空间的环境质量与他们个人的荣誉密切相关。因此,居民对室外空间的领域性的要求是一成不变的。对照现状,我们目前新建的居住小区室外空间不是缺少开放,而是缺少围合—缺少领域的塑造。无景观开阔空间中的曲折小路,只是平面构图上的需要,而在实体空间中,往往成为周围楼群的注视焦点,产生“中心恐惧感”。这就不难解释开敞的空间无人问津的原因了。
3、人的全息性与居住区环境设计 人的全息性不但应当包括各个生长发育阶段,还应包括人类历史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环境和景观。居住区环境要为儿童提供一个认知自然的环境和景观,
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娱乐和健身的场所,为老人提供一个身心放松和精神回归的家园;同时,居住区环境要为不同兴趣的人群提供丰富的景观、生态环境和生活、娱乐方式。由于城市居民普遍生活在工业时代,居民有一种内在的反璞归真的需求,即对工业社会以前的各种生活形态有一种天然的怀恋感受,这可能是由于现代工业或信息社会的生产方式使物的价值提升,而人的价值下降的缘故。人的全息性还表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评价一个居住区环境的质量不仅仅要评价它建成的一刻,还应当包括它在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对环境的影响方面。应当确保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或负面影响是最低的,尤其是那些在自然环境中依山傍水新建的居住区。要保护居住区原址环境中有价值的信息,如生态系统、水系、生物种类、地貌、岩石、文物、古老建筑和景观等,并通过这些残存的信息使居住区环境保持时空上的连续性。
我国的住宅建设发展以雨后春笋的速度和庞大的规模令人瞩目,随着住宅量的上升,更离不开质的保证。运用以人为本的生活设计理念去满足居住者的要求,居住方便、舒适和谐安全经济的住宅是人们所向往的归宿。同时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在不断更新。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迅速提高,人们的居住行为模式也起了明显的变化。人们对住宅设计提出了新的设想与新的要求。
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赋予它新的内容,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离不开对环境舒适性、方便性的要求、健康度的要求、以及居住环境的灵活性、
满足人的文化需求,更重要的一点,现在人居环境的变化有种普遍的趋势,就是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这点在发展相对成熟的城市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外语院10德语1班 许茜瑶
学号 20103106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