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初三中考语文作文训练:记叙文写作技巧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22 23:38:5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记叙文写作技巧

【知识梳理】

考场作文的结构、内容和语言 1、清晰的结构

“文无定法”,在平时的作文学习训练中,同学们尝试过多种文章构思方式———镜头组接式,小标题式,小排段式,问答式,联想式,记者采访式,班会辩论式等。临近中考,同学们要做的是梳理平时自己的习作,选出自己最擅长的两三种形式,重点训练,力争事半功倍,更上一层楼。

值得注意的是:考场作文的结构,宜简明不宜繁杂,有曲折不可啰嗦。 如果是记叙文或散文,有一条突出的线索是非常必要的。 如,《你还会浮躁吗?》,小作者用了三个小排段:“你还会浮躁吗?在那大自然的怀抱中。……”“你还会浮躁吗?在那抑或清婉抑或豪迈的诗词里。……”“你还会浮躁吗?在那历史的年轮里。……”把“你还会浮躁吗?”

作为每段的领起句,主线突出,引领读者步步进入文章的美妙情境中,可谓构思清晰、精巧。 再如,满分作文《跟美丽捉迷藏》开头写道:“路过青春,步入花季,总是感觉身边暗淡乏味,心绪低落,鲜少因为发现美丽而感动、欣喜。美,是否在与我玩着捉迷藏的游戏,正在静静地等待我去把她找寻?”正文使用了小标题式的结构:(一)美,在转身处;(二)美,在凝眸处;(三)美,在你身边。紧扣话题,以“寻觅”为线索,通过摄取生活的几个特定的镜头,用剪贴的形式结构成文,可谓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清晰的考场作文结构组成; 一般由五段组成 第一段要求:

(1)点题。考场作文应尽快进入主题,以免阅卷老师产生“跑题”的误解。 (2)凤头。第一段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第一段里要展示作者最高的语言水平。 中间部分要求:

(1) 有详写。要求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多种表达方式。 (2) 由略写。略写和详写搭配,才能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3) 由过渡段。过渡段不要太长,最好只有一句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可。

最后一段要求:

(1) 跟开头相呼应,首尾圆合。

(2) 豹尾。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提高作品的深度。 最容易得高分的几种结构方式: 五段经典式:

适合材料少,但擅长描写抒情的同学。此类结构方式一般详写一件事情,略写一件或几件事情,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也是比较容易学习的经典写法。事例积累少,缺乏日常练笔的学生喜欢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因其在形式上的完美可以弥补内容和语言的不足,中心突出,让阅卷老师在不看作文内容的情况下,得出结构清晰、详略得当,紧密扣题的结论。

示例如下:

题目: 第一段:3—4句话,前三句显示语言,后一句点题。 详写一件事情,用到多种描写手法 一句话过渡 略写。一件事或几件事。几件事的话写成排比句,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第五段:照应开头,画龙点睛。

小标题简明式

适合材料多,不会安排详略,不知道哪部分应该突出详写的同学。小标题的结构方式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学生不必考虑过渡段的问题。但要求标题和内容与中心契合,标题如有一定的文采则更为耀眼。

题目: 第一段:3—4句话,前三句显示语言,后一句点题。 标题一 片段一 扣题 标题二 片段二 扣题 标题三 片段三 扣题 第五段:照应开头,画龙点睛。

小排段整齐式

小排段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整齐美观,让阅卷老师看上去赏心悦目,它吸收了小标题的简洁明了的特点,又省略了给每个片段起小标题的步骤,让学生更容易操作,在高考作文中比较受欢迎。中考作文学生目前用的不多,主要是被小标题式遮掩了光彩。其实小排段使用起来跟小标题一样方便,而且操作简单,效果良好。

如:上文说到的《你还会浮躁吗?》,小作者用了三个小排段:“你还会浮躁吗?在那大自然的怀抱中。……”“你还会浮躁吗?在那抑或清婉抑或豪迈的诗词里。……”“你还会浮躁吗?在那历史的年轮里。……”把“你还会浮躁吗?”就是典型的小排段式。

示例如下:

题目: 第一段:3—4句话,前三句显示语言,后一句点题。 句式一 句式二 句式二 句式二 句式三 句式三 第五段:照应开头,画龙点睛。 2、充实的内容、丰富的材料 材料选取的误区

犹如一个人要有躯体一样,文章必须要有材料——材料就是文章的“躯体”。没有好的材料,就好比人的躯体不健康、不美观、不合理一样,决定着文章的质量。中考作文中,在选材用材方面,常见的失误之处有:

(1)是材料虚假,有悖常理。有些同学老是觉得自己经历的事情不够感人,只有电影电视里发生的生离死别一类的事情才是感天动地的,才是能轻易赚到高分的。于是,拿到题目后就开始胡乱拼凑起来。想当然地编造故事却又不能自圆其说,结果造成感情失真,细节失真,漏洞百出。殊不知,文章的想象必须合乎情理。

(2)是材料贫乏,内容空洞。有些同学,写人时就只是罗列评语式的人物特点;叙事时只说故事提要,概述过程;议论时只会将相同的意思翻来覆去地说。这样的文章,缺少细节,缺少深度。

(3)是材料平庸,内容雷同。比如写家庭生活,必写父母限制自己的自由;写师生交往,必写自己生病、老师上门补课;写同学,必写误会导致分手,而后对方转学或者死亡,等等。由于材料缺乏新鲜感,所以,让人觉得是老生常谈,不爱读,不想读。

(4)是游离中心,偏离主旨。选材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围绕中心进行。比如,根据“感恩教育要加强”这个中心,你写生活中有些人不知恩、不感恩的现象就是正确的;如果你去罗列坦然接受他人的恩情之类的事例,就偏离了主旨。

(5)是格调低下,稚拙可笑。以“尝试”为题,有人写尝试偷东西,尝试考试舞弊,尝试打架,尝试初恋……格调庸俗低下。还有些同学老是爱写捡到钱包这类幼稚可笑的事情,仿佛到处都有钱包可捡一样。爱用“太阳公公”、“月亮姑娘”、“雷锋叔叔”和“张海迪阿姨”之类的称呼,完全就像小学生的作

文。

(6)是原样照搬,不加裁剪。选好材料之后,应该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和提高表达力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否则,就会事无巨细,详略部分,主题淹没,拉杂无序。有些同学爱图俭省,不动脑筋,结果,很好的材料就被糟蹋了。 应对方法:

选材用材都必须围绕中心开展,努力实现材料充实、典型、真实、新颖的目。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做法比较可取:

(1)把熟知的材料选出来。回避陌生、首选熟悉,对于大多数同学老说,这应该是选材的一个原则。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亲耳所闻的,深切感悟的,才是了然于心的,才是真实动人的。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对于自己不熟悉、不大熟悉的材料,选用时很容易出现漏洞,因此,一定要慎重选用。 (2)、把独特的材料筛出来。我们的生活看似相似,但是,个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长历程,不同的生活圈子,所以,个人都会有独特的可写材料。保证选材的独特性,有个很简单的操作方法,那就是将你接到题目后最先想到的两个材料抛弃不用(因为这些材料也会是别人容易想到的),启用第三次想到的材料。 (3)、把时代的影子照下来。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变,新事物、新话题层出不穷,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平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时事新闻,这样,就能为文章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材料、新景象、新理念。我们不大可能从宏观上去表现这个时代,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折射时代的变迁。 (4)、把陈旧的材料改过来。对于旧材料,可以再次使用。但是,不应该完全照搬,而是要经过技术化处理,做到常用常新:可以进行延伸拓展,沿着原有的故事继续设想后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可以逆向解读,撇开一般性的认识观点,从与之相反的角度去审视旧材料;可以转换视角,从叙述主体、切入角度上创新;等等。 (5)、把想象的情景写下来。人的思想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围绕某个话题或主题,你要敢于穿越时空隧道,请出历史上的人,请出未来世界里的人,请出文学作品中的人,让他们登台唱戏或你去往他们那里神游一番,也是一种创新之举。 (6)、把合适的材料配起来。通过不同材料的搭配、组合,可以形成表现主题的“合力”,取得上佳的表达效果。比如,可以是主辅搭配,展示面广;可以是同类列举,凸现主旨;可以是正反对比,强调差异;等等。注意:搭配时,要考虑各自不同的代表性。 (7)、把精华的部分亮出来。材料的精华部分,主要是与主旨紧密勾连的那个部分,具有较强感染力的那个部分。对于这些地方,要浓墨重彩,细致描绘;要放在开头、结尾等重要醒目的地方。这样,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技巧总结

(1)选材新颖,莫忘了推陈出新。

有些材料内涵丰厚,即使不是新的,但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比如例一,过生日同学送礼物,是很陈旧的题材了。“旧瓶”怎样装“新酒”?小作者采用了“推陈出新法”,巧妙选取角度,写家长如何处理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的事情,陈旧的材料便写出了新意。如果文章仅仅停留在同学的“礼物”上,那还算不得上乘之作,恐怕还是有点俗;小作者再推进一层,结尾点明“真没想到,在我十六岁生日时会收到一个女孩的礼物;更没想到,我还收到了妈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理解”,画龙点睛,选材的新颖就充分显示出来了。 (2)选材新颖,莫忘了与时俱进。

纷繁多变的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才能不断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因而选材也应当弃故纳新,与时俱进,才能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比如例二,美容院就是一个比较时髦的地方,作者也“与时俱进”,视角敏锐,善于从生活中取材,十分新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理有据地展开论述,并由此揭示“放大别人的优点”这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3)选材新颖,莫忘了移花接木。

题材创意,还体现在使用移花接木法,将新的内容情节嫁接在老的题材上,让它重发新芽,长出新枝。比如例三,这位考生就突发奇想,将鲁智深、诸葛亮、小龙女、林黛玉等各色人物招集而来,一一演示考后众生相,曲折地讥讽了现代考试的弊端。这种借创想象作文的妙处就在“善借”和合理想象,“借”来的人物个性、语言均符合原形特点。此文妙在突现了鲁智深的鲁莽可爱、林黛玉的娇弱、小龙女的霸气……所以成功地完成了一篇搞笑文章。 (4)选材新颖,莫忘了放飞想象。

联想想象是考场作文制胜的一大法宝,也被广大考生用来演绎过人的创新精神,与平时的作文练笔不同,中考作文更强调思维的广阔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只有合理地展开有意义的想象,方能拓宽选材空间,作文就会有写不完的内容,巧妙的构思便会如喷泉般涌来。比如例四,这位考生就巧妙地设想了3000年春节的情形:由于环境问题,地球人已迁至火星,以往欢乐的新春佳节,则成了人类痛定思痛的“地球怀想日”,尽管主题一般,是虚拟未来图景,但别具一格的选材却让文章增色不少。

(5)选材新颖,莫忘了同类联想。

同类联想就是指根据一件事、一个人的行为或一个物,联想到其他相类似的人、事或物。进行同类联想是一种丰富作文素材的好方法,尤其是对那些平时作文素材积累不是特别丰富的考生来说,此方法是非常实用的。比如例五就是围绕一个中心“朋友”,大量地打比方,凡是能够与“朋友”挂上钩的东西你都可以想进来,然后以“朋友”为中心,尽量地往中心靠——众多的材料就会聚到一个中心点来了。这就是围绕主旨选择材料呀!

(6)选材新颖,莫忘了逆向思维。

素材逆向思维的技巧指在对素材的内涵加以延伸发掘后,从反面的角度对素材进行重新使用。对素材进行逆向思维时,作者看似在对素材进行逆向的运用,但自己的真实意图却隐藏在字里行间,读者是明白的。比如例六就是一篇别具一格的议论文。“如何毒化地球?”这的确是一个超乎我们意料的问题。作者假设“毒化地球”是一种正当行为,提出了“毒化地球”的一系列方法:采用“塞入、堆满和包围地球”的手段,污染地球地核、地壳、地下水、海洋、空气——同时不断地与地球的“自身净化速度”比赛,就能彻底毒化地球!是作者真的想毒化地球吗?不!正是由于作者对于人为的环境污染深恶痛绝,才正话反说,假捧真骂,揭示了人类“毒化地球”的途径和手段。

点评:中考学生可根据“情感”“励志”“成长”“和谐”等分类分别准备应试作文素材,可更有针对性。

3、生动的语言 (1)妙用修辞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因而中考复习时我们要精心设计指导方案,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让作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起来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个性化的语言风格,让学生享受作文,感受作文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在中考考场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我个人认为,要想让考场作文的语言“靓”起来,妙用修辞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式。

A、 比喻

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那么什么是比喻呢?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搞清楚这个问题。比喻是用有相似之处的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比喻到底有谁什么作用呢?学生们很清楚,比喻具有描绘和说明的作用,可以把事物描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也可以把事物剖析得清晰明白,便于理解。那么比喻这种修辞在中考作文中究竟怎样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下面示例中去获得感知。 例如: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流沙河《理想》) 赏析:

这个句子连用比喻、排比、顶针等多用修辞,总说理想的意义,在语势上造成一种回环迭起

的气势,富于形象感、节奏感和音乐美。

B、拟人

我们首先要明白拟人是一种把“非人”的物像“人格化”的修辞方法,即把“非人”的物像直接当作人来写,赋予他们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行为。拟人可以使事物人格化,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例如: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宗璞《紫藤萝瀑布》) 赏析:

这个句子连用“挨、接、推、挤”四个表现人的动作的动词,十分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紫藤萝花开得异常繁盛的样子。

C、排比

我们首先要带领学生搞明白排比是用一对字数相等或相近、结构相同的语句来渲染强调某个事物,给人以突出的印象。排比的使用有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的效果的作用。 例如: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股撞开冰闸的春水,使铁石心肠受到震撼;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爱心是一瓢纷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爱心是一泪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寐的人领略诗般的恬静;爱心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得到亲情的荫庇;爱心是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见到世界的美丽;爱心是一杯泼洒在头顶的冰水,使高热发昏的人得能冷静地思索;爱心是一块衔含在嘴里的奶糖,使久饮黄连的人尝到生活的甘甜;爱心是一阵炎炎夏日的清风,使心急如焚的人感到无比的凉爽。 赏析:

本句中把爱心的美好用一组排比的物象来形容,生动形象,气势磅礴。 D、引用

要使文章有文采,并有文化底蕴。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恰当地引用和化用诗文名句,“拿来”为我所用。这些名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以一当十,可唤起读者的联想与思考。 例如:1、《幸福是什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赏析:

这些句子引用了多句经典诗句,不仅诠释了幸福的含义,还展示了考生的阅读广度,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文采。

E、多种修辞综合运用

在我们的考场作文中,为了有效表达我们的思想与内容,我们往往会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以立体的呈现我们语言的生动形象与丰富多彩。 例如:

LOOK!那是我班有名的风辣子,刀舌剑唇,一针见血,小眼一瞥,犹如小李飞刀!下午,老师居然让我与她一桌。My gad!有没有搞错,我眼珠差点儿掉在地上,世界未日就要来临了! 赏析:

本句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让我们感受到小作者眼中的同学是多么的个性十足,意味无穷啊! 总结: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认真学习、揣摩并领会课文内外使用修辞手法的优美语言的一些典型范例,并进行模仿性训练,可以使我们的学生的作文语言逐渐变得简练、得体、连贯,形象、生动、具体,言近而旨远,词简而意蕴深厚。这样,我们学生考场作文的语言自然会更有美感和表现力。只要我们坚持引导,让学生妙用修辞,假以时日,我们的学生的中考作文一定会更“靓”。 (2)锤炼词语

语言的力量诗无穷的。大凡成功的作文都拥有魅力非凡的语言。一个好主题、一个好素材、一个好角度若没有语言表达来体现,一切终究只能停留在构思阶段。对于考场作文而言,语言永远是获得高分的最关键因素。所以,日常的作文训练一定不能放松对语言的铸炼,要练就独具个性而又优美的语言,让语言的羽毛给你的思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而要写出优美的语言,需要从锤炼词语入手。 【教学重难点】

1、 对中考作文有整体把握,有大局观念 2、 了解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3、 从阅卷角度安排作文的结构、内容 4、 考场作文选材和语言的提升

【特色讲解】 【题一】

凝聚亲情,才会有幸福的家庭;凝聚友谊,才会有温馨的集体;凝聚爱心,才会有和谐的社会;凝聚智慧的力量,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理想……

请以“凝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解析】

中考作文试题“凝聚”,为全命题作文,题目前列有主题范围的提示——亲情、友谊、爱心、智慧和力量等。凝聚,聚集、积聚、聚合之意,这是个动作行为式题目。

首先它贴合了社会背景,近年来我们国家大事不断,北京大事不断,正面的、灾难性的都牵动人心。做好哪一件事,渡过怎样的难关,都需要凝聚人心,凝聚社会力量。而这些事都不可能不引发中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而这也恰是人生价值观的主流导向。把国家大事、社会焦点化作自己的行动,无疑要关涉到亲情、友谊、爱心、智慧和力量等。

其次文题所提示的主题范围也是学生熟悉的生活范围,也是他们经历的心路历程,也是他们成长中所沐浴的。平时的学习中有太多这方面的训练,也有太多这方面的积累。“写自己熟悉的经历和体验”,应该是驾轻就熟。看到题目没有惊喜也不会惊诧,总的来说题目算是温和型的吧。

但是,审题是要注意,凝聚是一种动作,既然是动作就要有动作的发出者,动作涉及的对象,不小心会只写后半段,“主语”被忽略,“凝聚”被疏忽。另外要注意,“家庭的幸福”、 “集体的温馨”、“社会的和谐”是“凝聚”之后的结果。其实审题时聪明的做法,抓住一句话既有了写作范围,也有了主题,选材正好是我们平时所强调的“家庭”“集体”“社会”。如果两眼只盯住“凝聚”也许还真要费一番思量,说不定还就“跑了偏”。

行文时切口要小,比如母亲节你买一束花,哪怕一枝,送给妈妈,或直接插在妈妈卧室的花瓶里,客厅的茶几上,家里自然平添了一种温馨,凝聚了一家人的亲情。再如大家常写的考试失利的现象,你受到什么启示便增强了信心和力量,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小处着笔,便于操作,便于把握。这样具体可感,又突出了“凝聚”,自然会是一类文;如果你真想到了地震,想到了洪水,想到了干旱,可能到容易写空,当然真有亲身体验也是能够把握的。实际阅卷中发现多数同学把握不好,如此构思,如此操作,有意说大话,套背景,空喊“幸福”、“温馨”、“和谐”这怎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呢。 【范文】

凝聚

无数滴小水珠凝聚起来,欢呼着东流入海;亿万座星辰凝聚起来,点亮一片璀璨的星穹。而我的亲人和朋友们则用他们的关怀,为我凝聚了爱的力量。

清晨,一抹阳光仓促地投向墙壁上鲜红的6月24日,我睁着朦胧的睡眼往笔袋里塞着考试用具。人生中遇到的第一道关隘,我渴望能够顺利通过。

妈妈把昨夜就准备好的早餐推到我面前。“不吃了。”我茫然地摇摇头,大脑一片空白。“吃吧,一定要保证在考场上大脑供血正常。”妈妈微笑着看着我说,又加了一句,“而且,这里面还有我放的幸运剂呢。吃了就能考好。”声音轻巧。我没再拒绝。温热的牛奶顺着咽喉缓缓流下,延伸到心底融化开一片淡淡的温暖。

奶奶不知什么时候也出来了,站在餐桌旁边看着我吃东西,半天没有说话。自始至终奶奶才说了一句:“别忘带东西,好好考。”她的声音里略带着一些沙哑,我记得昨夜很晚我出来的时候奶奶的房里仍

然亮着灯……一丝不知名的感动慢慢涌出来。我爸呢?”我收拾好书包,问。“你爸到停车场开车去了”奶奶回答。

餐厅里是一片沉寂,阳光照到餐桌上,妈妈和奶奶都默默地站在我背后看着我。彼此无言,只有凝聚起来的力量和鼓励慢慢酝酿在空气里,渐渐消除了内心里寒冰一样的紧张和不安。

爸爸已经将车停在了楼下。手指触到门把手的刹那,我听到背后传来妈妈温暖的声音:“你没问题的,好好考,等着听你的好消息。”那一刻,感动和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涌上了心头,我不禁转过头,对妈妈和奶奶绽开了一个笑容,走出门,同时将餐厅中那凝聚着爱的画面烙在心底,阳光温柔而灿烂。

我走下车,满怀信心地向考场的方向走去,微笑着抬起头。树叶间筛下的金色阳光,照耀着这个充满了爱的世界。这份凝聚着爱的亲情,已给予我无尽的信心,鼓励着我勇敢跨过人生中的第一道关隘,并将永远伴随着我坚定地迈向未来之路。 【题二】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学习,我们需要完成一次次的知识答卷;成长,我们需要完成一次次的人生答卷…… 请以“答卷”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解析】

要写好这篇作文,须要注意以下三点:一要能将“考卷”、“答卷”等具体化。即在下笔之前,首先要确定好作文中的“考卷”具体指的是什么事情或情形、“答卷”具体指的是什么作为或品行。比方说成绩和荣誉就是“考卷”,怎样面对就是“答卷”,等等。只有先将“考卷”、“答卷”等具体化,我们的中考作文也才能有话可说。二要能以小见大。即不管我们的作文怎样写,最后都要揭示出一个高于所记叙事件或罗列材料本身的较为深刻的哲理,否则,我们的作文就会出现主旨不鲜明和不深刻的失分硬伤。三要能有所创新。今年陕西省中考作文试题总体上还是容易把握的,但要写出让评卷老师眼前一亮的高分作文却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将我们的作文写得有所创新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创新没有可循的模式,只要有利于你作文的表情达意,你尽可以从体式、立意、构思等多个方面尝试创新。 审题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狭隘化“成长”。要明确“导语”中的“成长”不仅仅只是指人身高的增加、年龄的增长,更主要的是指人心灵的成熟、品格的塑造。二是狭隘化“人生答卷”。不要误认为只有困难挫折等让人身心受累的事情才是“人生考卷”,殊不知,“糖衣”也可能成为“炮弹”,许多时候,人不能正确面对成绩荣誉等让人身心愉悦的事情时也会栽跟头。三是狭隘化“文体”。“文体”的范围绝对不止于我们平常多见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三大样式,所以,在“文体自选”的前提下,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择适合我们表情达意的最佳体式,以避免作文落入俗套。

【范文】

答卷 我一直认为,知识答卷跟人生答卷在许多方面是互通的,能答好知识考卷的人也就能答好

人生考卷。

首先,知识答卷需要丰富的积累。这个积累主要是指知识的储备。是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缺乏知识的储备等积累,知识答卷的高楼大厦也就无法建成。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天才,凡是能将知识答卷做得完美无缺的人,都是在答卷前付出太多的努力和心血让自己知识储备等积累丰富起来的人。在人生答卷中,也需要丰富的积累,而且比单纯的知识答卷要积累更丰富的内容。比方说勤奋、

守纪、诚信、谦逊等美好品格,在人生答

卷中就一定要具备,否则,你的人生答卷也就没有答好的可能。

其次,知识答卷需要认真负责的态度。只有这样,面对考卷上的一道道考题,你才能够静下心来去钻研和思考,以及调动你所有的知识储备寻找解答考题的最佳门径,并在解答考题中做到的逻辑清楚、思路分明、答案正确。在人生答卷中,也需要认真负责的态度,否则,对什么都不认真、都不负责任,到头来只会让自己的人生答卷出现歉收,甚至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再次,知识答卷需要不断的反思。反思,主要是对考题为什么会答对以及答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原因分析的透彻,就会“发扬优点”和“克服缺点”,使得我们在下一次知识答卷中尽量避免出错,让我们的答卷成绩达到最高水平。在人生答卷中,也需要不断的。做对的事情,为什么能做对?做错的事情,为什么出了错?……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好好反思,这样才能真正让自己有所提高,真正让自己在今后的人生答卷中不出现低级性错误,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愿所有的朋友都能从知识答卷中获得答好人生考卷的道理,答出一份让自己满意和让他人敬慕的人生美卷。 【当堂练习】

A

题目:你是我的太阳 【解析】

你是我的太阳。这是一道完全命题的作文考题,这个题目对初中毕业生来说并不难。题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题中的“太阳”一词,代表“温暖”“光明”“希望”“力量”“安慰”等等正能量的词,而“你”既可以是具体的人或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

写“人”,就能让考生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从懂事的童年到初中毕业的这十几年的生活中所遇到的最最重要的人,选材范围可以很广泛。内容上既可以写亲情、友情、师生情等。这次作文实际上就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人”“难忘的人”等等之类命题作文的一种变体。写“物”可与以前所写的“与书为友”等等之类的题转换圆通,运用拟人手法,和生命中难以割舍的珍贵事物作倾心的交流,也是可圈可点的。

这道题目很能让考生说真话、抒真情,因为每个考生总会有那么一个令人难忘的人,有一段令人怀念的美好时光。这就可以避免考生在考场作文中无病呻吟或胡编乱造。所以,这道题目非常平易而有亲和力,容易入手又容易出彩。

考试时除了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外,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当然,所写文章要提炼出一个明确的中心。提倡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应该是鲜明的永恒的主题! 【范文】

你是我的太阳

你用太阳的光辉笼罩着我迷茫的心灵,给予我无限温暖。——题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念着你的恩情,我总想起这两句诗。你对我点点滴滴的爱一直积聚在我的心里,从来没有遗忘过。

春风细雨

你的出现,使我的眼里充满希望,使我的世界温暖如春。

在我蹒跚学路时,是你用你宽广的手臂在我的身后形成了一个“保护罩”,保护着我幼小的身躯。在我笑的时候,你似乎比我笑得更开心,比我还要高兴。那时,你的喜怒哀乐似乎是随我的喜怒哀乐而变化的。

你的爱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田,呵护着我稚嫩的脚步。 那时,你是我的太阳!

默默守望

豆蔻年华的季节到来了,我不再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步入初中,我便增添了些许烦恼。 周末回家时,你对我的变化洞若观火。整个白天,你一直默默看护着我,用你温暖的眼神驱散我心头的阴霾。天黑了,夏夜的萤火虫照亮了寂静的夜空。你在我睡熟的时候,轻轻地推开门,慢慢地走向我的床边,为我掖好蹬开的被角。你用小心翼翼的动作为我抚去花季的忧伤。

你的默默守望给了我最大的希望——当我浪费时日时,幡然悔悟,感动由之而生。 你的默默守望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当我抱怨劳累时,蓦然回首,总有你的身影。 现在,你仍是我的太阳!

前途有你

未来的日子里,我知道你定会一直守候着我的,等我长大。当我哭泣时,是你第一个给我安慰和呵护。当我喜悦时,是你第一个给我加油和鼓励!

前途有你,我一定不负你的期望。因为你曾告诉我人定胜天。 未来,你还是我的太阳!

“花开花落花满天,情来情去情随缘”是我们父女之间缘分的写照;“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对你无私忘我的赞扬。

你永远都是我的太阳!你的爱不含一丝杂质,你的爱让我不断温习,你的爱让我感恩一切! 你永远都是我的太阳!只此一个,独一无二!

B

【题目】题目:向前,向前,向前!

要求:(1)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C

【题目】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花儿是泥土的微笑。”在大千世界中,每一个生命,每一种体悟,每一段时光,甚至每一次破茧而出、痛并快乐的经历,都值得我们以微笑去迎接,以微笑倾听,以微笑包容,以微笑纪念和珍藏……

题目:以微笑

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字数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解析】“以微笑 ”是个半命题作文,审题时首先要对“微笑”做具体解析,比如微笑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各有什么不同的意味等等。发自内心的微笑,表达的是自信、乐观;与人交往时的微笑,表达的是善意、尊重,或者豁达、宽容;面对考验、打击时的微笑,表达的则是坚强、镇定。当然,考场上考生可能无法将“微笑”想象得如此全面,但应该对某一种微笑(即自己颇有感触的那一种)有清晰而准确的理解。

将作文试题补充完整,要注意两点:①主体是谁?这点不要求明示出来,但写作者心里要有数。②横线上补充的成分应是动词或动宾短语形式,内容是受隐形的“主体”制约的。比如“以微笑对待爱我的人”,“以微笑迎接每一天”,主体应该是“我”或“我们”;“以微笑服务上帝”,主体应是服务员、公务员等;“以微笑迎接挑战”,主体则是那些即将去做有难度的事情、去工作的人(也包括自己)。 考场上能够对作文题作出清晰、全面、具体的解读,才能选择最适合自己。

【当堂检测】 一、根据要求作文。 题目: 来了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3文体自定;4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5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解析:中考作文命题这两年改革的力度不小,从去年的命题作文“说墙”或“墙的故事”到今年的“ 来了”,贯穿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就是既要突出命题的新意,又要突显考生写作的广度,让考生有的可写,能够写好。

就本题而言,半命题补题的广泛性给考生提供了宽广的写作空间,同时在本题的命题部分“来了”这两个字,又给考生写作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可控的范围。分析可知:“来了”属于动词,补题后标题应为一个主谓短语,也就是说补题后的完整标题有两个关键词。一个关键词是命题中的已有成分“来了”,这个关键词要求考生在行文中突出一种事物来临前后的“变化”或“感悟”。另一个关键词是考生所补部分,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要内容,是需要考生深入思考、体现考生写作创意的重要部分。

从记叙文的角度来看:写作时可以取材生活,写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如“妈妈来了”“艺术节来了”“生日来了”。也可以关注自然风物,写自己独特的心灵体验,如“春来了”“雨来了”。也可以关注社会热点,与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与感悟,如“世博来了”“世界杯来了”。

如写成议论性的文章,考生也有较为宽广的写作领域,当然这需要考生关注自身成长,关注历史兴衰、关注社会发展等。如“挫折来了”“机会来了”“人生的风雨来了”,都可写出议论性佳作。

二、作文题

一尾嫩红,一湾碧溪,一袭云彩,一阵鸟鸣,一丛风中的芦苇……就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

一曲生命赞歌,一帧活动剪影,一次风采展示,一处公益广告……就是一道令人回味风景线; 一位哲人说:你的灵魂就是一道精选的风景线。 也许,你眼中和心中的风景线更多更多……

请以“一道风景线”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点、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解析:“风景线”的泛化,题旨容易牵强附会。尽管提示语对文题的要义作了具体化的补充,但是还是不可避免的让人觉得题目有些宽泛,是不是所有的自然景观、社会现象、心灵感悟都可以贯名以“风景线”呢?这样,是否会出现硬拉死扯的现象呢?套题使题旨牵强附会,必然使主题简单化和肤浅化,或者刻意追求一种深刻。

【家庭作业】 作业一:

有这样一种声音,一直在心底萦绕;有这样一种声音,能穿透历史的烟尘;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来心灵的震颤与感动;有这样一种声音,能唤起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解析:

1、审题:

这道作文题只有引导材料。材料中涉及的对象是“声音”。材料限制点是要求我们所写的“声音”,必须是能“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声音”,既可指自然界的风声、雨声、水声、鸟鸣声等声音,也可指生活中的声音,还可指没有声响的心声。

分解 “有一种声音”后,我们发现其中“有”是表示客观存在的;“一种”强调了数量;“声音”是描写、叙述、议论的主体。

2、立意

立意可以由小到大,由有到无,由实到虚。“有一种声音”立意重在“声音”,命题作文不是仅仅不用拟题了,更要明确题目本身也有一种限制。

作业二:

材料:保持安静,听手表的滴答声

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里搬东西,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参加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无奈只好回去吃午饭。这时候一个小男孩溜进仓库,没费多大力气和时间就找到了手表。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到手表的滴答声了。”

全面理解材料,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要脱离材。 解析:

材料里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这样做? 这样审题可以找到的角度有:

⑴从大人们的角度:心情浮躁,往往会把事情办砸。 ⑵从小男孩的角度:宁静以致远。

⑶从事件本身:找到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

作业三:

话题作文:做好手上的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士兵突击》是去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其中,许三多可以说是个“在卑微中伟大”的赤子。他“明明是个强人”,却“天生一副熊样”。他是一个很简单的人,却活得很精彩,活得很有意义。无疑,他是一个成功人士,因为他懂得珍惜机会。就像高连长说的那样“最重要的是先做好手上的事情,我这两天刚接触一个人。每做对一件小事就被他像救命稻草一样抓着。有一天我一看,好家伙,他抱着的已经是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了”。试想,我们有几个人能像许三多那样做到这一点?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里,很多人更多的是在炫耀自己的智商,而忽视做好手上的事情。

请以“做好手上的事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但文体特征要鲜明。 解析:

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什么事该做,什么事能做;先做好必须做的事,再做想做的事。“做好手上的事情”其实立意指向很明确,关键是回答为什么要“做好手上的事情”,怎样“做好手上的事情”,并且还要明确“手上的事”是正在做的事情还是职责以内的事情。文章中心应紧扣“做好该做的事情”或“做好正在做的事情”等观点。“做好手上的事情”不能够完全等同于“从小事做起”。如果只从“小事”立意,通篇谈小事,文章就不可能成为优秀作文;如果谈“积累”“小与大的关系”“平凡与伟大”“珍惜与成功”等,文章就不能说是立意成功的文章。该话题最适合写成议论文。

初三中考语文作文训练:记叙文写作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len27sjyy6k2tg1xudp48fsc2a7k200rj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