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
一、名词解释
1.谱牒:又有族谱、家谱, 宗谱等不同名称。以一姓一族的世系为纲,记述其来源,繁衍生息,婚姻状况,人物事迹等情况。谱牒起源于夏商,在周朝有较大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是古代重要的档案史料,为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等提供各种具体和典型的史料。
2.谱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政府设置的专门保管谱牒的机构,由令史具体管理。 二、简答
1.简述谱牒兴盛的原因以及政府对谱牒档案管理编修的具体情况 答:(一)、社会背景
1. 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兴盛一时,这与当时的政治制度是分不开的。曹魏制九品中正之法,开六朝门阀之风,门第成为每个人获得社会地位,政治权利的依据,国家以门第取士,选官必依谱牒,不已人才优劣为本,唯视门第高下为据。故世家大族特别重视编修谱牒,他们把谱牒当做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 在社会交往中,谱牒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时社会上避讳之风盛行,于别人书信,交谈,都不能触犯对方的家讳,谱牒已非一家之私事,它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门第之别实际上成为社交、婚姻、仕途中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编修情况
由于谱牒大量产生和广泛应用, 专门研究编修谱牒的谱学也随之兴起。官府也设置谱局这一专门管理谱牒的机构。晋太元间, 贾弼之笃好谱籍, 广集众家, 专心治业, 受朝迁之命, 编撰州郡谱牒合712卷, 藏于秘阁。自自此, 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谱牒的编修和管理工作。
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书档案制成材料和工作制度发生哪些变化
由于造纸术的不断提高,纸逐渐替代简牍,得到广泛利用。东晋末年, 豪族桓玄把持朝政, 代晋自立, 国号楚, 公元404 年, 颁令停止使用简牍, 他在诏
1
令中说:“今诸用简者, 皆以黄纸代之。”自此, 纸最终完全取代简牍, 成为国家文书的正式书写材料。
文书的装订形式普遍采用卷轴式。
用印制度发生变化,设专员保管印章并产生了官印移交制度。
公文处理程序变革。文书处理机构、处理环节增多,分工更加严密,文书处理程序更趋健康。
隋唐
一、名词解释
1.记注档案:记载封建统治者言行的文字材料,主要有起居注、时政记。起居注是古代记载帝王言行的册籍,起源于古代史官记注。时政记是皇帝和宰相的议政纪录。
2.甲历档案: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在官员铨选,任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专门档案,可谓官员的人事档案。主要由吏部形成。收藏于吏部甲库。
3.赋役档案:即手实、记账。唐统治者出于对人丁、田亩控制的需要经一步加强了对此的管理。所谓手实就是由户主登录的本户人口、年龄、以及受田数的户籍。所谓记账就是地方机关根据户籍造报的第二年的赋役册。人丁户口、赋税钱粮既是封建王朝的经济命脉, 又是其统治基础。对于这类档案统治者是很重视的。
4.舆图档案:隋唐时期是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割据和军阀混战后重建的统一大国,为了控制和掌握地方情况,舆图是十分重要的统治工具。隋唐统治者十分注重地图的绘制。 二、简答
1.唐代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及档案工作律令 答:(一)唐代文书处理有一套系统而严格的制度
1.四禁制度:在起草文书时,必须保守机密,即使迅速,并杜绝出现遗忘和其他差错。
2.用纸制度:唐代随着纸张的普遍应用,在文书用纸方面制定了严格制度
2
3.贴黄制度:是唐代首创的公文改错制度,当公文有错误需要改正时,使用同样的黄纸,覆盖在有错的地方。
4.一文一事制:规定一份公文只叙述一个问题或一件事情,不同的事件要分写不同的公文,这一制度防止了公文的混乱。
5.公文签押、判署制度:即公文制作完毕后,制作人签字画押,交监印官审阅盖印。防止伪造公文,保证公文的准确与安全。
6.文书邮递制度:唐代文书的邮递由驿负责,有陆驿、水驿、水陆兼有驿三种。 7.文书旧档制:文书经办完毕后,主管机关在文书上打上红色标记并写明年、月、日,然后交送库房收存。
8.档案统计制度:王朝各机关所受之制敕和上报之计书、奏书以及收受尚书省文书的数量,以年终为阶段统计。
9.档案鉴定销毁制度:规定“文案不须常留者,每三年一捡除”。 10.档案移交制度:“文案皆立正案,分付后人”。 (二)文书档案工作的律令
唐朝的法律形式分为律、令、格、式四种。律就是处理刑事犯罪的法律条文;令是国家政治制度的设立废更的诏令;格是国家机关行政法规;式是国家的公文程式和活动细则。
a) 针对文书起草的避讳制度 b) 针对文书邮递及处理的律令 c) 针对文书的保密规定
d) 针对伪造、盗窃、毁坏文书档案者的处罚律令
随着国家机构的完备,文书档案及其管理人员的增多在封建国家律令中出现了更多的关于文书档案方面的制度和律令,突出表现为比前代更为系统完备。目的是为了加强官吏典掌文书档案的责任,防止减少弊端。古代封建律法中的档案法规在保证档案完整安全和利用上起了决定性作用。
2.唐代甲库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答:甲库:封建社会中期在铨选官员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甲历档案,需要设置了专门保管甲历的库房,即甲历库。是国家机关中现行档案的专职管理机构。
条件:唐代封建官僚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科举制度的发展以
3
及铨选制度的产生有直接关系。为确保任官权力完全集中到中央,唐统治者创立了铨选制度。由于铨选制度的实行,吏部要对候选人员的各种材料进行审核,确定任用,形成大量甲历。并设置了专门保管甲历的库房, 称甲库。甲库是直接服务于封建官僚政治需要而产生的。
意义:甲库是直接服务于封建官僚政治需要产生的,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出现的具有专门性质的档案库,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档案工作的发展。
3.唐代文书档案官吏地位及其演变情况
答:(一)、高级文书档案官员,一般通过科举考试,名士征召或由低级提拔等几个途径来选拔。
1. 从科举选拔上来的文书档案官员,一般都具有文化水平高,娴于辞令,工于书法,文理兼长,办事能力强的特点。
2. 从名士征召文书档案官员也称高级文书、档案官员的重要来源之一。 3. 唐代官吏的任用制度规定,官僚队伍要定期考试,经考试合格者才能获得提拔升迁,很多高级文书档案人员都是从较低的文书档案人员及其他官吏中选拔的。
4. 因门荫而官居高位的,即以父祖官位、豪门世家的余荫而得官。 5. 宦官人员也是高级文书档案官吏中重要的成员。
高级文书档案官员因为他们职掌文书的起草、制定、颁发,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执行,实际上他们能参与并职掌一定范围内政务活动的决策。
(二)、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中一般管理文书档案工作的书佐、令史由各级官府聘任。他们由记注、典守、撰史的职任演变为单一的掌典文书档案职任, 从而在作用、入选条件和地位上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有两方面的社会因素所造成。
1.首先是由于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国家机构的完备和职官分工的发展,官吏数量随之增多,分工也愈益专职化。一方面是记注和典守职掌的分离。 另一方面是编史史官的形成让他们从文档官员群体中分流。文书档案机构的官吏除主管官员外,多数职掌文书的抄录和典守,因而其地位也日益下降。
2.由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诞生,选官用吏完全成为两条途径。一般文书档案
4
人员统称为“令史”, 属不入品级的胥吏, 统为三省六部的低级办事人员。官吏界限分明,最终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吏制度。
隋唐时期令史地位下降,但其作用却逐渐增大。因为随着封建制度的腐败,官员往往事不亲躬,文书档案职任由胥吏掌管。因此,他们对于封建政权的作用却是愈益重要,他们实际上承担了各级官府的日常政务事务,维持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4.简述勾检制度及其特点。
答:唐朝的文书档案监督制度统称为勾检制度。文书监督官吏的职名统称“勾官”,其事务称为“勾检”。“勾司”即指文书监督机构或官员。尚书省是唐王朝勾检系统的中央领导机构。整个勾检过程包括登记,检查,复查三个步骤。 其特点有三方面:
1)勾检以律令格式为依据,即按制度稽查,而不是凭勾官个人的贤愚或能力办事。这使勾检制度有一个客观的统一标准。
2)勾检官吏的普遍存在,所有中央和地方官府都有勾官,勾检本官府与行政管理有关的文案和官吏。
3)勾检方法是本官府内部勾检与上下级勾检相结合,本官府勾检有其优越性。即对本衙署文书管理情况最了解、熟悉、堪复检查准确,上下级勾检结合更能保证周详、准确、无误。
勾检制度对于唐王朝文物昌盛起了积极作用,它与唐代有关文书档案的律令相辅相成,律令从消极方面的惩处,而勾检则是从积极方面防范,律令和勾检从两个侧面保证了唐王朝国家机关卓有效率的运行。
5.简述唐代史馆发达原因及史书编纂取得成就 答:唐朝史馆修史发达的原因:
A. 总的说是在政治再度统一下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通过改编前朝史, 新编本朝史以巩固政治的统一。因而较前代更加强了对史书编纂的控制, 确立了设置史馆的官修史书制度。
B. 与唐太宗的重视也有直接关系, 他把历史作为吸取统治经验最好的教科书。从编史客观条件看,A.各种典籍档案大量增加, 单凭私家个人的力量则毕一生精力都难以完成, 而史馆的设立, 能收集大批史料, 集诸家之所长, 分工编撰,成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