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辽宁省公共物品供给的城乡差异性研究
专 业: 经济学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蔡冬冬 开题时间:
开题报告
一、毕业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长期以来,优先发展城市的倾斜型发展战略和政策,形成了城市与农村不均等的利益分配格局,在此体制下,城乡差距日异拉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农村不仅在经济方面是落后的,而且在公共事业建设领域也被远远的抛到了后面,这种制度性的矛盾如不从根本上解决,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国,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工业化建设,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不但没有弱化,反而越来越固化,城乡差距更加拉大,“三农”问题日益凸现。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公共产品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公平、协调供给,因此城乡公共产品均等化供给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
在辽宁省公共基础设施城乡差异性的供给属于长期困扰性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差的地区,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原来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制度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大大削弱了其供给能力;而在现行制度环境下,靠加重农民负担来筹集公共基础设施供给资金的办法,只能使这一问题更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为辽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辽宁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然而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相比,辽宁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却不乐观。相当数的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供给较差,甚至享受不到最起码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即使在部分享受到公共基础设施的地区,其供给效率依然低下。而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公共服务可以成为区域经济飞跃发展的重要内在变量,所以均衡化的城乡公共物品供给所呈现的问题需要重点攻克。
在这个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了解辽宁省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现状,摸清城乡差距,本论文在的研究目的是在认真研究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有较强针对性的方法路径及推进措施,努力推动辽宁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力求通过多层面的深度调研,了解和掌握全省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工作现状、存在差距,初步分析造成差距的原因,对思考和探讨下一步工作推进的总体思路和突破重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开题报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几年,学术界关于城乡公共产品均等化供给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
个方面:
(1)关于城乡公共产品差距原因的的探寻。山东师范大学的曲延春(2009)从
历史渊源、发展战略、制度环境与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形成的关系作了系统分析,指出二元供给体制是建国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选择的结果,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和政策决策者对农民落后性的认识是二元体制形成的制度环境①。梁玉玺(2008)探讨了中国的制度安排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出由于国家的制度歧视造成的城乡居民机会不公平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未来政策重点就是要从制度上进行有目的、系统的改革,保证城乡居民机会平等②。福建师范大学的鄢奋(2008)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和理论分析,按历史的脉络分四个阶段对 1949-2006 年期间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及特点进行梳理①。福建工程学院的曾金盾(2009)以制度分析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存在的缺陷:城乡二元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供给主体的失衡、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制度的不合理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筹资渠道狭窄②。
(2)公共产品供给的国际比较和借鉴。如北京大学的孔祥(2009)利介绍了战
后日本经历了由城乡二元对立到一体化治理的成功转型,从公共管理视角来看,健全的地方自治制度、发达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完备的支农惠农政策以及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战后日本成功转型的基本动力,分析日本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对于我国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厦门行政学院的岳世平(2008)介绍了美、日、韩、印度四国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经验,进而总结出公共服务供给要与本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特别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④。福建师范大学的鄢奋(2009)通过对日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和特点分析,认为政府、农协及民主的决策程序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影响重大⑤。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朱玉多(2009)在指出尽管政府应该是公物供给的主体,但却不应该是唯一主体,公物供给应该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结合市场及第三部门等多方的多元化供给模式⑥。迈尔斯(Myles)在 2000 年指出,鉴于政府存在的挥霍现象,
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开题报告
逃税现象等,私人有可能比政府直接提供公共产品更有效。奥尔森按照成木收益原则建立简单模型分析了集团中公共产品提供量达到最优的条件以及个人提供公共产品的条件,得出了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容易提供公共产品,小集团中的提供低于最优水平,而大集团中公共产品的提供量偏离最优水平甚远。2000 年,英国学者 Auze发表《让公共部门下课》,列举了公共生产的各种弊端,如低效率、短缺及低质量,认为只有私有化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1996 年,Tollock 以药品开发研究为例指出一些公共产品因为政府很难将这种产品的外部性内在化,所以政府生产时供给的数量相对较少,而当私人企业生产因为专利的保护可以使其外部性内部化,在追求最大利润的条件下就能生产出更多的数量。1998 年,Shleife 指出私有生产在政府可以与私人企业签订较完备的合同前提下比政府生产更有效率,即使合同不完备,激烈的竞争也会促使私人生产改进技术,提高质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利润水平。
(3)我国推进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有益探索。如湖南科技大学的张志彬(2009)从六个方面阐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思路:公平的城乡发展政策机制、公平的公共财政收支机制、公平的社会事业发展机制、公平的城乡居民户籍机制、公平的国民就业竞争机制、公平的城乡社会保障机制⑦。河南省委党校董立人认为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责无旁贷,政府应从责任意识、服务能力和水平、公共财政和转移支付制度、参与机制、决策水平多元参与的机制、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强化行政问责制六个方面,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①。山东社会科学院的秦庆武(2009)指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农业科技与技术推广、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②。福建师范大学的颜溢惠(2009)认为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不均等是由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不合理、公共财政“厚城薄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等原因造成的,要推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的实现需从转变政府理念和加强财政政策两方面入手③。韦樟清认为实现社会保障城乡衔接是当前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上的缺陷、财力分配上的不均、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是制约城乡社会保障衔接的因素,提出要彻底解决城乡社会保障衔接,就是要重新构建一个覆
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