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元智能的评价观看化学课堂新教学
【主题词】多元智能评价观化学教学
如何从根本上革除传统教育中重知识传授、轻智慧养成的弊端,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彰显学生的个性,使拥有不同天资和特长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特质的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领域中备受瞩目的核心命题。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十多年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以全新的智能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评价学生的多元视角,引领我们重新审视过往的教育思维和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一道,构成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强大理论支撑。 一、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观的特点 1.关注“学生的智能类型”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9项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都不尽相同(如某一项或几项智能表现相对突出,而其他几项稍差)。正是由于智能组合类型的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学习类型及智能类型都是独特的。传统上我们所认为的“后进生”可能在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智能方面表现不够突出,但他们在其他几项智能方面的水平可能相当高。多元智能理论还指出,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的9项智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优秀的学生,学生之间不存在
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据此,我们应树立新的学生观,要面向全体学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每个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基于这种观点,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由以往关注“你的智商有多高”转为关注“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 2.由单一走向多元
传统上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只有一个模式或标准,即评价主要局限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方面。这种评价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它使得一部分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智能水平较低的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思想,教育者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智能特点的途径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对同一研究课题会有不同的侧重,例如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中,有的同学会侧重于对“钻木取火”原理的分析;有的同学会对日常生活中物质燃烧的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有的同学会对常见灭火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有的同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验证假设;有的同学可能会走访消防部门,咨询有关人士;也有的同学可能会与同学或教师进行探讨等。凡此种种表现,有的可能已偏离了教师预先设定的探究路径,但只要能围绕研究的主题,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3.情境化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智能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解决问
题的能力和创造出新产品的能力。评价要为培养这种能力服务。要真实有效地反映这种能力,就必须在一种实际或类似实际的情境中进行。
化学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并大力倡导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要想落实这一化学实验教学目标,有效地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活动,首要的环节就是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设计和操作实验,并把实验作为验证设计是否合理、科学作为知识的获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与同伴交流合作能力的高低均能体现出来。 4.由“一言堂”转向“群言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是多元智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在实际的评价情境中进行。为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要把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的“一言堂”改为“群言堂”,即教师、家长、学生同伴、学生本人,甚至包括社区成员等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评价。
例如以“大气污染”为专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既可以通过传统的纸笔测验方法了解学生对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的认识;也可以通过作业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以控制大气污染为主题,分组组织一个环保公益活动;当然,也可以通过案卷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就大气污染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