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会画中等难度的平面图形。 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
教学难点:平面图形尺寸基准的判断和选择 教 具:模型“手柄”
教学方法:讲课中要抓住尺寸分析这个核心,教会学生具有对平面图形分析 尺寸基准和识读定位尺寸的能力。基准与定位尺寸紧紧相连,二定位尺寸又 是画出第二基准线、第三基准线??的依据,在讲解时不可忽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结合作业中的问题,纠正错误,强调圆弧连接中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引入新课题
平面图形是由直线和曲线按照一定的几何关系绘制而成的,这些线段又必须根据给定的尺寸关系画出,所以就必须对图形中标注的尺寸进行分析。 三、教学内容
(一)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 1、定形尺寸
定形尺寸是指确定平面图形上几何元素形状大小的尺寸,如图1—33所示中的φ12、R13、R26、R7、R8、48和10。一般情况下确定几何图形所需定形尺寸的个数是一定的,如直线的定形尺寸是长度,圆的定形尺寸是直径,圆弧的定形尺寸是半径,正多边形的定形尺寸是边长,矩形的定形尺寸是长和宽两个尺寸等。 2、定位尺寸
定位尺寸是指确定各几何元素相对位置的尺寸,如图1—33中的18、40。确定平面图形位置需要两个方向的定位尺寸,即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也可以以极坐标的形式定位,即半径加角度。
图1-33 平面图形
3、尺寸基准
任意两个平面图形之间必然存在着相对位置,就是说必有一个是参照的。(由此引出基准这个概念,介绍基准时可联系直角坐标系的坐标轴来讲解)
标注尺寸的起点称为尺寸基准,简称基准。平面图形尺寸有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相当于坐标轴x方向和y方向),因此基准也必须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考虑。平面图形中尺寸基准是点或线。常用的点基准有圆心、球心、多边形中心点、角点等,线基准往往是图形的对称中心线或图形中的边线。 (二)线段分析
根据定形、定位尺寸是否齐全,可以将平面图形中的图线分为以下三大类: 1、已知线段
概念:定形、定位尺寸齐全的线段。
作图时该类线段可以直接根据尺寸作图,如图1—33中的φ12的圆、R13的圆弧、48和10的直线均属已知线段。 2、中间线段
概念:只有定形尺寸和一个定位尺寸的线段。
作图时必须根据该线段与相邻已知线段的几何关系,通过几何作图的方法求出,如图1—33中的R26和R8两段圆弧。 3、连接线段
概念:只有定形尺寸没有定位尺寸的线段。其定位尺寸需根据与线段相邻的两线段的几何关系,通过几何作图的方法求出,如图1—33中的R7圆弧段、R26和R8间的连接直线段。
在两条已知线段之间,可以有多条中间线段,但必须而且只能有一条连接线段。否则,尺寸将出现缺少或多余。 (三)平面图形的画图步骤
以图1—34所示的平面图形为例,演示画图步骤,边画图边讲解。演示和讲解完以后,对平面图形的画图步骤作以下总结:
图1—34
平面图形
1、根据图形大小选择比例及图纸幅面。
2、分析平面图形中哪些是已知线段,哪些是连接线段,以及所给定的连接条件。 3、根据各组成部分的尺寸关系确定作图基准、定位线。 4、依次画已知线段、中间线段和连接线段,。 5、将图线加粗加深。 6、标注尺寸。
(四)平面图形的尺寸注法
平面图形中标注的尺寸,必须能唯一地确定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遗漏、不多余地标注出确定各线段的相对位置及其大小的尺寸。 1、标注尺寸的方法和步骤
(1)先选择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基准线; (2)确定图形中各线段的性质;
(3)按已知线段、中间线段、连接线段的次序逐个标注尺寸。 2、参照图1—35所示的平面图形,分析讲解:
图1—35 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
(1)分析图形。确定基准图形由外线框、内线框和两个小圆构成。整个图形左右是对称的,所以选择对称中心线为水平方向基准。垂直方向基准选两个小圆的中心线。
(2)标注定形尺寸。外线框需注出R12和两个R20以及R15 ;内线框需注出R8 ,两个小圆要注出2×Ф12。
(3)标注定位尺寸。左右两个圆心的定位尺寸65 ,上下两个半圆的圆心定位尺寸5和10。
(五)绘图的基本方法
重点讲解徒手绘图。
1、仪器绘图
(1)准备工作 (2)选定图幅 (3)固定图纸 (4)画底稿
(5)检查并清理底稿,加深图形和标注尺寸等 (6)全面检查图纸
(可结合前面的平面图形画法略讲。) 2、徒手绘图
依靠目测来估计物体各部分的尺寸比例、徒手绘制的图样称为草图。在设计、测绘、修配机器时,都要绘制草图。所以,徒手绘图是和使用仪器绘图同样重要的绘图技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