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管理系统
1. 系统功能分析
课程管理系统开发的目的是管理全校开设课程的基本信息,安排各班级的课程以及上课时间和教室,管理各课程的考试成绩,并能实现对考试成绩的查询和统计。系统的使用对象包括教务处工作人员、校院系领导、班主任、教师、学生等。
通过对日常课程管理工作的分析,可以将课程管理系统的功能分为下面几个方面:
(1) 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基本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等管理。
(2) 班级课程的安排,包括上课教室、上课时间的安排、修改等管理。 (3) 课程安排的查询,查询课程的安排情况。
(4) 班级课表的查询,查询班级开设课程的安排情况。 (5) 考试成绩的录入和管理,包括输入、修改、删除等。
(6) 考试成绩的分析和查询,包括对班级考试成绩分析、学生成绩单的查
询与统计等。
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需要对用户进行安全认证,因此还需要实现以下系统用户的管理功能: (1) 用户登陆认证。
(2) 用户管理,包括添加用户、删除用户、修改用户信息等。 2. 数据库设计
2.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对课程管理系统进行分析之后,抽象出有关的数据,按照现实世界的事物能作为属性对待的,尽量作为属性对待的原则。作为“属性”,不能再具有需要描述的性质,“属性”必须是不可分的数据项,不能包含其它的属性;“属性”不能与其它实体具有联系,E-R图中所表示的联系是实体与实体的联系。依照以上准则,可以确定哪些为实体,哪些为属性,每个实体具有哪些属性,实体之间存在何种联系。
经分析后,该系统的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如下所示:
实体:学生信息,课程信息,课程安排信息,班级设置,考试 成绩信息用户登陆信息。 (注:因为课程信息中包含若干课程安排信息,根据“属性”是不可分的数据项,所以要反“课程安排信息”上升为实体。)
实体间存在的联系:
学生和课程之间存在多对多的联系 课程和选课班级之间存在多对多的联系 学生和班级之间存在多对有的联系 实体的属性:
(1) 学生信息: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籍贯、所在班级、联系电
话、所属院系等
(2) 课程信息:课程号、课程名、学分、任课老师,学时数等
(3) 班级信息:班级号、班级名称、班级创建时间、所属院系、班主任、
班主任联系方式等
加了下划线的属性组为实体的码。 联系的属性:
(4) 考试成绩信息:课程号、学号、分数等
(5) 用户信息:用户名、用户口令、用户真实姓名等
(6) 课程安排信息:课程号、选课班级号、上课地点、上课时间等
系统E-R如下图所示: 班主任联系方式 性别 姓名 出生年月 学号 所属院系 籍贯 N 1 学生 属于 班级 创建时间 联系电话 N n 班主任 班级编号 N m 班级名称 课程 排课 考试 课程编号 考试成绩 上课时间 课程名称 学时数 学分 上课地点 任课老师
2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2.1约束的说明
在SQL Server2000中或2005中创建课程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建立各个表及有关的完整性约束,建议在SQL Server中创建的表名及表中的字段名都使用英文,且做到见名知意。
对约束的要求:
(1)实体完整性约束:为各个表创建主键约束,以实现实体完整性约束。 (2)参照完整性约束:为各个表创建外键约束或创建触发器来实现参照完整性约束。
(3)用户自定义完整性约束: 根据本系统对数据的要求,为表中的某些列实现以下自定义完整性约束。有的可以通过在定义表时指定数据类型,长度来实现,有的通过核查约束来实现,有的通过默认值、是否允许空值来实现,有的通过触发器来实现。
数据类型约束 数据长度约束 取值范围约束
性别只能取‘男’或‘女’ 数据类型要一样等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