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沟通、测评或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双向交流活动;同行测评等活动。 3.2课堂讲授及辅导答疑、批改作业
1)每位教师都严格遵守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认真授课,每节课都能做到教学目的明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法灵活,深入浅出,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听课评价均良好以上。
2)作业题目适量,符合教学要求。全部教师均能做到认真批改作业,坚持每学期集体辅导答疑一、二次,个别辅导随时随地进行。公布教师电子信箱、QQ号,较好地满足了学生需求。部分教师利用电子邮件,采取网上批改作业。 3.3实践教学
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 堂活动,如英文名篇阅读、朗读,文学常识竞赛等活动。我系学生历来擅长戏剧表演,我们倡议成立了戏剧社,我们还倡议学生成立了课件制作小组。 1)名著表演:改编英国文学名著,要求学生组成协作小组,自编自导自演。 2)多媒体课件制作: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利用Powerpoint, Authorware, Flash 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3)名篇朗诵:开展读书周活动,撰写读书心得。
4)文学常识竞赛: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各个年级学生均可参加。
5)论文写作:鼓励学生自选研究专题,通过网站学习自主阅读等撰写课程论文。 3.4成绩考核
1)学生成绩考核规范,由平时(包括出勤情况、作业情况、课堂表现情况)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平时占10%,期末考试占90%。
2)试卷流水批改,试题符合大纲要求,题目分文学史和文学选读两部分,形式多样,试题难易适中、覆盖面广。
3)能对学生的作业、考试做认真分析,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学效果
几年来学生对课程组教师的教学效果都非常满意,在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测评中,本课程组教师测评胜任率均在良好以上。在教师授课各重要环节上学生的满意率在85%以上。 5、课程特色
围绕课程建设,我们对英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我们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网络与本学科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从而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与质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并重新定位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本课程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英国文学史电影改编视觉资源、西方美术视觉资源、西方历史文化视觉资源,以及制作语言表述的视觉图,把文字性的静态英国文学变为视觉性动态英国文学,并逐步形成具有文化性、科学性、交流性和实用性与一体的课程特色。 6、课程继续建设计划
虽然本课程已经全部完成了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课程建 设的终结。我们将继续该课程的建设,在近三至五年内,将《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建成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的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内容体现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结合,跟踪研究学科前沿性的知识并不断地注入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的探求愿望和钻研热情。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做如下计划: 1)加强教学改革力度
教学方法上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过程规范化,教学设计合理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进一步提高制作和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学习课件的水平,使其成为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名符其实的学院精品课程。 2)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调整教师资源,形成合理的课程教学梯队。通过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3)提高教学梯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
使用网络对建设课程进行教学与管理,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件以及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目录等全部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4)完善网络教学环境
目前,本课程在实践性教学环境方面还有待提高,现有教学条件只可以用多媒体软件授课,但教学中还不能直接与网络联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英国文学课课程软件制作前,主讲教师对课程进行了精心设计,使教学课件不仅可以做幻灯片播放,同时将主要内容与网络联接,可随时获得网络信息,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和领域。但现在由于网络教学环境还不健全,不能充分实现主讲教师
的设计理念,这些都需进一步完善。 5)以科学研究带动教学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