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大纲
《第二语言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础课 ?专业发展课 开课单位 总学时数 课程学分 编写时间 中文系 48 3 2014年7月25日 适用专业 周学时数 编 写 人 审 批 人 汉语国际教育 3 龙 菊 第二语言习得 □通识课 □学科(专业)基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 课程代码 ZB041020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所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性质、特点、内容、理论研究流派、研究热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本课程采用多元视角,对二语习得与教学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介绍与探讨,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二语习得与教学全过程的诸方面,学习和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理论,从而加深对二语教学这一认知活动的理性认识,提高运用理论探讨和解决汉语教学问题的能力,并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应用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的实践中,力争成为积极、自觉的思考者和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者、研究者。
二、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2.中介语研究
3.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4.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 (二)难点:
1.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两种理论假设及其研究方法。 2.中介语研究:中介语产生的过程、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
第1页 共13页
课程教学大纲
3.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假说。
4.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年龄、性格、认知方式以及语言学能等因素。
三、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一)教学目的
掌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历史背景,了解相关理论提出产生的意义,熟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
(二)重点与难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三)基本内容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1)“母语”与“目的语” (2)“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3)“习得”与“学习”
(4)“第二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
(5)“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 (6)“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及历史回顾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路径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13 页 第 2 页 共
课程教学大纲
4.汉语课堂教学中的习得因素 (1)语法教学中的习得因素 (2)语音教学中的习得因素 (3)词汇教学中的习得因素
第二章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一)教学目的
掌握对比分析假说及偏误分析理论内容,熟悉该理论产生的原因,理论基础,能够对该理论进行简要分析与评价,同时能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
(二)重点与难点
对比分析理论内容;偏误分析研究方法。 (三)基本内容 1.对比分析
(1)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2)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3)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4)对比分析的局限 2.偏误分析
(1)偏误分析产生的背景 (2)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 (3)偏误的分类
(4)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3.实践环节
以个人学习第二语言(英语或泰语)经验为例,对对比分析假说进行验证,并6人一组分组自由讨论形成观点,每组推一名代表阐述今后如何将对比分析应用到汉语教学中。
第三章 中介语研究
(一)教学目的
掌握中介语基本内容及特点,熟悉中介语产生原因,能够对该理论进行简要分析与评
13 页 第 3 页 共
课程教学大纲
价,同时能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
(二)重点与难点
中介语特点;中介语产生原因;汉语学习者中介语研究。 (三)基本内容 1.中介语概述
2.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1)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2)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3)Selink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3.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及后续研究 (1)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 (2)汉语学习者中介语研究 4.中介语语用研究
(1)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发展
(2)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和第二{五言语法能力的关系 (3)语用迁移和第二语言语用能力 (4)第二语言语用教学
第四章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一)教学目的
掌握习得顺序假说基本内容,熟悉该假说产生的原因,理论基础,并能够对该假说进行简要分析与评价。
(二)重点与难点 习得顺序假说的基本内容。 (三)基本内容 1.习得顺序研究的缘起
13 页 第 4 页 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