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汉语课假借字与通假字的教学
作者:雷缙碚
来源:《教师·中》2014年第09期
摘 要:假借字与通假字是古汉语课通论部分的一个教学重点。由于两者所指对象存在交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感到困难。在教学实践中,应先对两者的概念进行准确的辨析,再通过具体例字的梳理,认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假借字;通假字;本字;本义
假借字与通假字本是两个不难理解的概念,但在古汉语的教学中仍有一些含混之处,所以有必要对汉字的假借与通假现象作一些梳理,以便于古汉语及文字学的教学。 一、假借与通假之别
假借本是一个文字学上的概念,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所下的定义为“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我们知道,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系统,在汉字记录汉语时,可能会遇到有词无字的情况,于是就依据这个词的读音找个与之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记录这个词,这就是许慎所说的“本无其字”的假借。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既然许慎对假借字下定义时提到“本无其字”,那么自然就有所谓的“本有其字”了。这个“本有其字”就是与假借字相对应的本字。本字就是为某个词所造的字,这个字无论表示该词的本义还是引申义,我们都称为“本字”。如果这个字所表示的词义与最初造字时所记录的词义没有关系,那么这就应该属于使用假借字来记录汉语的某个词了。
然而,在汉字系统里,还有一种“本有其字”的假借。这是指在汉字系统中本来存在为表示某个词所造的字形,但在书写时不用这个本字而使用另一个意义不相涉而音同或者音近的字。这种用字现象,虽然超出了许慎“本无其字”的限定,但我们现在仍将其视做假借字。所以,我们现在讲的假借字,概括地说是指书面语中所使用的汉字,只要其所记词义与其造字之初的本义无关,无论这个词是“本有其字”还是“本无其字”,就都是假借字。
现在再来讨论“通假”的问题。古人注书,或者用“通”,或者用“假”“借”(假与借在此为同义词),即作“某通某”“某与某通”,或“某假作某”“某借作某”等。一般不会“通假”连用。所以“通假”本身是包含有两个不同概念的复合词。王力先生讲“古音通假”时下定义说:“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者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在此需要说明两点,第一,从王力先生的定义里可以看出,通假包含通用和假借两个含义。第二,通假是存在于古代书面语里的现象。那么现代汉语书面语有无通假的问题,王力先生没说,至于“通用”跟“假借”的联系与区别,王力先生也没有进一步的说明。在现代好些人的观念里,“通假”似乎已经凝固成一个概念,在此,我们有必要理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