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0 22:50:5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C.虚增成本以逃避税收

有些企业该作收入的不及时作收入,货款在预收帐款、其他应付款科目中挂帐,以收据在往来帐户中结转,不交税收、不作利润,出具假凭证,支款支物,收入不入账、办假手续填报坏帐、盘亏、报废资产,导致企业净资产由正变负,单位或国有资财大大流失。以达到转移国有资产,贪污盗窃、少交税或不交税的目的。这种故意多列费用支出、扩大成本开支,少计营业收入,造成账目混乱手法,危害极大。

D.在成本中任意调节利润

很多企业将销售成本作为调节利润的手段,利润多了,为了少交所得税,就故意多转成本,减少利润。没有利润甚至利润亏损了,为了对上级表示有盈利,就故意少转成本,为企业留下隐患。

E.成本费用任意挂帐

缓摊待摊费用或少提不提折旧、减值准备、附加费等应提费用,已付利息挂帐,损失不处理。造成虚盈实亏。

(3)虚假审计报告

一些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串通伪造虚假的审计报告,对投资者进行欺骗误导。股东判断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假,需要注册会计师作为公正的第三方对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即鉴证作用和证明作用。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表明意见,是外界和投资者评判上市公司的依据之一。虽然受审计能力、审计条件、审计技术及被审计单位所提供材料的限制,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发现审计对象的所有问题,但从虚增企业注册资金、虚增法人股权、无利润靠贷款分红等性质十分恶劣的问题中可以看出,一些注册会计师与企业串通欺骗投资者已是不争的事实。 4. 1. 2会计信息失真的负面影响

(1)严重损害广大投资者、合作者的经济利益

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是以企业单位的会计报表获取相关财务指标,用以衡量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失真的会计信息会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做出错误的财务决策,严重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它会使投资或贷款不能收回,投资者不能获取目标利润债权人失去资金利息,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失去对企业的信心。投资者不愿继续投资,银行不愿继续贷款给企业,企业生产

13

无以为继,最终只有破产倒闭。 (2)导致泡沫经济,阻碍国民经济发展

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是以会计信息为依据,会计信息也是国家制定财经政策的依据,失真的会计信息导致经济信号失灵,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错误的决策,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此外,少数企业为了获得虚假的赢利已经发生和应该计算的费用不按期核算,列入成本支出,致使职工利益得不到保障,生活水平低下,影响了市场购买力。 (3)损害企业形象,影响企业经营

企业会计信息造假失真会使消费者丧失对企业的信任,损害企业的市场形象。企业会计信息造假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后,消费者就会转而购买企业竞争对手的产品,这就造成企业产品不能销售,资金无法回笼,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难以正常进行,严重危及企业的生存及发展。

(4)成为个别领导者以权谋私的手段

一些人员通过做假帐,使得某些违法违规的行为得以蒙混过关。如人为调节收入,造成收入失真;虚列成本(费用),造成成本失实;虚增(虚减)利润、虚列投资收益(损失),虚假负债等调节利润、盈余造成国家与企业投资者的损失;不正常开支变通项目支出造成上级决策失误。由此助长了行贿受贿、侵占公款公物、化公为私、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的发生,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5)导致税收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目前,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是企业交纳流转税和所得税。而一些企业账面收支不符,盈、亏不实,通过变造假帐、虚列支出、填报坏帐、盘亏、报废资产,故意将账目搞乱,隐瞒利润等手法使账面亏损,导致企业净资产由正变负,单位或国有资财大大流失,国家税收流失;同时也给税务部门征管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 4. 2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原因 4. 2. 1 会计法规体系和制度存在问题

A. 会计法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已初见规模,现行的会计体系也在实际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与国际标准还相差甚远,完善的财务、会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法律法规存在很多不严密之处,并且由于有些会计法规制度之间不协调,使会计体

14

系有许多漏洞可钻。如《会计法》中对违法处罚规定中,只采用“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等词语,

没有明确的列出具体的标准,规范的可操作性不强。 B.会计准则和制度存在理论缺陷

首先,会计准则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客观性原则与谨慎性原则之间存在抵触,因为客观性原则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谨慎性原则要求不能过高估计企业的资产,对费用和损失则要给予充分估计。其次,在会计处理方法存在缺陷,如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在预计使用年限一定的情况下,选择年限平均法或加权折旧计提折旧,虽然不会影响,从而直接导致会计信息的不一致;又如存货的计价方法也有多种,如果对经济业务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在物价波动的情况下,会使本会计信息的准确程度。 4. 2. 2监督机制不健全

A.内部监督不利,外部监督形同虚设

首先,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本来应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进行独立审计,从而履行监督的职能,而内部各部门都是在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下行驶职权开展工作的,故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造假是非常容易办到的,而且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非公有制企业根本就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更难以保证。其次,企业领导者利用职权干预会计人员编制会计信息,甚至以命令方式要求会计人员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监督机制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外部监督主要是指财政、税务、银行、工商、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目前各个部门对企业的会计信息都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管,造成外部监督形同虚设。首先,上级主管部门为了本部门利益,偏袒自己下属单位,监督缺乏力度;其次,财政部门与企业缺少联系,对企业会计信息缺乏了解。税务部门只注重税款的缴纳,漠视会计造假问题。此外,会计师事务所仅凭报表审查出其真伪,许多会计造假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更有甚者,会计师事务所受利益驱使与企业串通,先有关部门出具虚假报告。

B.主管部门监督缺位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长期存在,与某些监督部门执法部门的监督缺位密切相关。监督执法部门从本部门本地区利益出发,对有些问题采取漠视态度,为造假者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使造假者有恃无恐。更为恶劣的是,有中介机构反映,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授权下,他们被指定必须给地方政府推荐,获得上市指标的一家公司提供合格的审计报告,

15

而该公司事实上并不具备上市资格,他们唯一办法只能是造假。此外,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出现虚假会计信息的违规违法事件都没有得到严厉惩处,这其中不乏性质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者,这就使得企业进行造假的时候有恃无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些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碍于情面,执法不严,使造假企业的代价大大小于其获得的利益,这样不仅对有关责任者起不到应有的惩罚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进行会计造假。

4. 3会计信息失真的内部原因 4. 3. 1会计人员方面

A.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

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生成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偏低,许多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及会计业务掌握不透,对会计核算方法程序等不熟练甚至不能正确审核、识别各种会计凭证造成会计核算不准确而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B.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思想素质低,知法犯法

会计人员由于职业道德与政治思想素质低,或者为了企业利益而作假帐,或者为了个人私利而编假证、假据,或化公为私,侵占企业财物等,这从本质上说是会计主观愿望所致,这也是当前集体、私营企业会计信息普遍失真的主要原因。我国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已颁布了《会计法》、《企业财务通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有关会计行业制度等,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很多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为了企业和个人的利益置法规于不顾,知法犯法,与领导者共同作弊。另外,会计人员不具备监督者的独立地位和基本条件,时时受制于人,而不得不屈就苟同,最终导致会计失真现象日渐严重。 4. 3. 2领导者方面

某些单位领导者出于个人政绩的考虑,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该摊销的不摊销,该记费用的不记费用,将不该计入收入的计入收入,从而虚增收入,虚减成本,造成实际亏损,虚交税收。还有一些领导者为了谋取经济利益,无中生有编假证、假据,或者把私人或家族的私人的不合理开支通过非法手段变为企业的正常开支,这类企业领导者的腐败问题很难被会计人员所发现。 4. 3. 3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活动的各项制度、措施和办法不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不

16

搜索更多关于: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的文档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q8zy3fvor1xep036ojx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