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教师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角色定位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29 4:55:5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教师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角色定位

摘 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随着新技术的推广而诞生的,它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持,教师必须主动调整自己,适应时代对教育改革和教师角色定位的要求,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建构主义;信息技术;教师角色 一、引言

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信息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序幕,传统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美国电脑教育家Bork 曾于1978年预测:“到21世纪初,学校里各门学科的主要学习方式,将是通过电脑的互动学习来进行。”今天,这一预言已成现实。2000年12月,美国教育部向国会递交“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提出用“数字化学习”(E-Learning )作为提高年青一代“21世纪能力素质”的根本措施。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强调: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效果,推广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理论的进步创造了条件。近十几年来,把学生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逐步让位于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生作为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即建构主义理论。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 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学习环境。

二、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也译作建构论或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奥苏贝尔、维果茨基、布鲁纳等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

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予以丰富和发展,进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为其应用于教学创造了条件。

1. “同化”与“顺应”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组成

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也就是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主要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世界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学生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逐步建构起来,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与发展。

2. “情景”、“协作”、“监控”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景:学习环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设,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它既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也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及教师、学生、社会之间的协作。监控:学生对现有知识和新学到的知识进行监控和整合,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学习计划,交流彼此的意见与学习成果,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智

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达到更好的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3.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信息传递对于学生来说是必要的,但信息传递本身并不能保证有效的知识建构,它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来实现。面对巨大的信息量,人脑不可能接受每一个新的信息,它总是忽略某些信息而有选择地注意其它信息。人脑中储存的记忆和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从而积极地选择、注意、知觉、组织、编码、储存和激活信息,构建信息的意义。由此可知,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最终将导致整个教学理论、教育思想甚至教育体制的变革。但目前多媒体教学亦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对教师在新技术条件下的角色定位存在误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国际教育局提供的报告中曾指出教师角色转换的一般趋势: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的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的承担组织教学的任务;②教师应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组织学生学习,并最大限度的开发社区内部新的知识资源;③教师应注重学习的个性化,改进师生关系;④实现教师间更为广泛的合作,改进教师与教师的关系;⑤教师应更广泛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⑥教师应更密切的与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合作,更经常的参与社区生活;⑦教师应更广泛的参加校内服务和课外活动;⑧教师应削弱加之于孩子们身上,特别是大龄孩子及家长身上的传统权威。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但真正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还在教师。结合我国国情,教师的角色将逐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辅助支持者、组织指导者、参与促进者、学习研究者及自省反思者等等。

1. 教师作为辅助支持者

教师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角色定位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rdqb4q7eh036aw5tvxo0daes3y30z00x01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