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文本 指导练笔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给予学生进行大篇幅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课堂小练笔恰好能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因此,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训练点,把握读写结合契机,巧妙地运用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抓住文中字、词,练习遣词造句
现有的教材规定学生每学期要掌握认识一定数量的字、词,学习这些字与词不能停留于会读会写,关键要训练学生要会用,作为语文老师、作为一个传承中国文化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把最基本的字词学会运用。当然,方法很多:
(1) 组词并造句。这是实际教学中最常用的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最基本的字灵活搭配,培养学生对句的最基本构成元素字的正确驾驭能力的一种方法。这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语。但我认为不能光达到积累目的了就到此为止,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是否会用。比如,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例:发(发扬)造句:我们要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 既让学生学会了组词,又让学生学会了运用,一举两得。这种方法其实从一年级就可以开始运用,长此以往,我想,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定能有所提高。
(2) 扩词并造句。这是以上形式的扩充。例如:请你用“发”组成不同的词语并造句,看谁组的词最多,造的句最多。发(发生) 造句:昨天,我家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发(发现) 造句:我发现妈妈昨天哭了。发(发明) 造句:长大后,我要发明能减轻妈妈家务的机器人。当然“发”可组很多其他的词,更可造更多的句子。这样使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3)关联词、成语、一般词语的混合运用。 到了一定阶段,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学生所学词汇,进行综合训练。例如:请运用“如果??就?? 、拾金不昧、 矛盾 ”这三个词 语写一段话。 又如: 请运用“厕所、苍蝇、白瓷砖”或“玫瑰、花盆、泥土”编一个故事。 诸如此类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4)运用图画 指导写作。 图画是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出示某些具体的或抽象的图画,或某些连续的、毫无关系的图画,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编写故事,既训练了学生的习作,同时可让学生编写不同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个性。 例如: 请发挥想象,把以上至少两种图形想象成具体事物,编写故事。 二、充分挖掘文本,指导学生练笔
我们现在所用的教本都是经过有关专家缜密论证后才刊印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最好的写作典范,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有效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写作。 (一)、仿写片段。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里面描写漓江静、清、绿的句子非常优美。在带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过后,我问大家,你能模仿她的样子写一段话吗?同学们露出为难的神情。我说,老师已经写了一段话,大家来听一下。听我这样一说,大家来精神了,都伸长了脖子。我说:“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我走进公园,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公园里的花真多啊,一眼望去,满园姹紫嫣红,犹如花的海洋;公园里的花真美啊,红的像霞,白的似雪,黄的如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和蝴蝶,它们在花丛间翩翩起舞,不忍离去。”刚读完,有几个同学就笑起来了,我问:“笑什么?”他们就说:“老师是照样子的。照得还真像。”我说,模仿也是一种写作方法啊,你也可以模仿我的样子写啊。这样一来,同学们兴奋十足,跃跃欲试,结果,有的同学写了妈妈做的菜真不错,从色香味
三方面;有的写天气真冷啊,从路边的小树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颤抖、街上的行人缩着脖子、连人们呼出的气都成了白色的了。
(二)、读中促写。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语文园地”中都有“日积月累”专栏,其中“读读背背”中包括了名言警句、古诗、成语、对联、歇后语等等内容,重在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语言的积累,只需做到熟读成诵即可,但是,孩子们心里日积月累的似乎只是单独的好词好句,这样简单的教学总觉得资源浪费了。有的只会书写,不懂其意。有的理解意思,却不懂运用和创新。学生在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之间缺乏畅通的渠道,而小练笔则开辟了这一渠道。于是,在每次“日积月累”的熟读成诵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进行“写段”的小练笔。
首先,利用“读读背背“中的好词,进行词语大串联。要求学生任选几个词语,写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例如第六册课本“语文园地一”中,有这些词语“旭日东升”、“夕阳西下”和“皓月当空”,刚好表示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可以让孩子分别利用这三个词,写某处景物在三种时候的变化。并且还可以利用剩余的其他描写景物的好词,比如:“喷薄欲出”、“群芳吐艳”、“郁郁葱葱”、“崇山峻岭”等等。有效地让孩子们在读读背背中进行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其次,以“读读背背”中的某些名言警句、古诗名句、对联、歇后语等为中心词或句,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话。例如第六册课本“语文园地三”中,学生根据自己平常生活依赖父母的缺点,举例写一小段体会,告诉大家要自强自立,因为“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适当地引用“读读背背”中的一些句子,可以使语段更具文采。这样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读读背背”的感知和理解的准确程度,又创造了运用好词佳句的训练机会。 ( 三)、想象扩写。“补白”是学生对“空白”的再创造。我们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其中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没有直接写出文章的结果,让人意犹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和延伸的空间。例如《荷花》一课,第三自然段中的“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让学生想象在阳光下、在细雨中、在微风中??池中荷花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美呢?小青蛙、小蝌蚪,小蜻蜓和小蜜蜂看见了荷花的美,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补白”在教学中相对容易捕捉,通过适时地引导学生,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更进一步的理解,丰富文中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课文续写。有些课文的结尾看似结尾,却意味无穷。这就为练笔提供了机会。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写了大雨过后村子里什么都没有留下,那些村民们肯定会很后悔,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再如《穷人》一课,渔夫和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们的生活又将如何呢? 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就是对课文的再理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读写的有机结合,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扬个性,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中获得真切的好感受,提高运用语文文字的能力。扬个性,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中获得真切的好感受,提高运用语文文字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