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平一中艺术部期末复习专用——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考点一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爆发原因
1、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 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3、 其他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市场相对狭小;股票投机活动加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
定性;过度的信贷消费导致市场虚假繁荣 二、导火线: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崩溃
三、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产品被销毁 四、特点:
1、 持续时间长2、波及范围广3、破环性强 五、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经济上:极大的破坏了生产、浪费社会资源,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2)、政治上: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使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考验。
(3)、世界局势: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激化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局势紧张。
六、杯水车薪(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
(1)初期措施:A、胡佛奉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否决国会的救济方案。 结果:胡佛的政策使美国经济掉入“沟底”。 (2)后期措施:
A、成立 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 B、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结果:这些措施对缓解经济危机只是杯水车薪。 【规律总结】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波及全世界的原因: (1)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世界联系密切 (2) 美国经济实力强大 考点二罗斯福新政 一、目的
1、直接:通过国家干预来结束经济混乱状态,摆脱危机
2、根本: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二、两个阶段
(一)1933.3——1935初: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二)1935——1939年: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三、主要内容
1、整顿银行(金融业)——开始
内容:(1)下令所有银行停业整顿,国家担保大银行信用,关闭中小银行。 (2)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禁止兑换和出口黄金。 (3)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4)成立联邦储备银行,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理和控制。
作用: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使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 2、调整农业政策
内容:(1)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控制市场 (2)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提高农产品价格。
作用:减少农产品过剩,保证了农民利益,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复苏。 3、复兴工业——核心措施
内容:(1)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
则,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将生产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
(2)通过国家干预来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蓝鹰运动
作用:工业生产逐渐恢复,劳资矛盾有所缓和。 4、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内容:(1)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发放紧急救济金; (2)兴办公共工程,如:造林、筑路、田纳西水利工程等、 作用:增加了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5、保护劳工权利
内容: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 作用:缓和劳资矛盾 6、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内容:颁布《社会保险法》,实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1939年初步形成失业保险、
养老金和救济制度、
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
四、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是尽量避免企业国有化形式。 五、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六、评价:
1、积极:(1)直接影响: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3)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对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2、局限性: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根除经济危机。 七、摆脱经济危机
1、1933~1935年,走出低谷,恢复元气
2、1935~1939年,,美国经济基本恢复到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3、二战期间,彻底摆脱经济危机,重新繁荣。 【知识总结】
一、对罗斯福新政“新”的认识
1、新的理论和政策:凯恩斯主义理论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新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但是并没有废除自由竞争机制
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战后被资本主义各国继承)
4、新的起点:把美国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1、根因: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要求改变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2、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政治为新政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3、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实行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4、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经济 5、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考点三、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1.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黄金时代”(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政府和肯尼迪、约翰逊政府)
(1)“黄金时代”原因:
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福利政策 (2)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主要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 (3)措施:
①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②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的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4)结果: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
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2.20世纪70年代——“滞胀”(尼克松、福特和卡特政府)
(1)背景:受中东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日本、西欧崛起冲击美国,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
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
(2)措施: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收效甚微。
(3)结果: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困境,经济发展缓慢,凯恩斯主义失灵。
(见课本p122)
3、20世纪80年代——“复苏”(里根政府)
(1)理论:货币学派: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
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财政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的干预经济。
供给学派: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主张减税和减少政府的干预 (2)措施: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 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3)结果:使美国经济开始回升,通货膨胀和失业得到缓解;但也造成了高赤字、高国债、
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的局面。
注:欧美各国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4、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代(克林顿政府)
(1)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经济政策(第三条道路) (2)宗旨: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 (3)目标: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和偿还国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