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战国策?赵策》。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舅夺母志”指母亲改嫁,改嫁是件不光彩的事,所以李密用一委婉语轻轻地掩饰过去。
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孝昭皇帝早弃天下,亡嗣。 令我百岁之后,皆鱼肉之。 今奉阳君捐馆舍。 原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始欲自闻,而先帝登遐。(凡人飞升成仙。)
避忌讳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就是对君王或长辈(主要是父亲)的名进行避讳。一般不能直呼君主或长辈的名,而且还对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字还要采取迴避,必须改用一字。
同子参乘,袁丝变色。 《报任安书》 同子指赵谈,而作者父亲司马谈。 诚臣殉主而弃亲。 《颜氏家训?归心》“诚”本为“忠”,因隋文帝杨坚之父为忠,所颜之推不敢用忠字。
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班固避东汉明帝刘庄的讳。) 诚臣殉主而弃亲。( 颜之推避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 若是,所谓画龙不成反为狗者。(避李渊祖父李虎之讳。) 这类避讳毫无价值,只能起消极作用。
(三)迂迴语:被来想说甲事,却偏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另外,在外交场合中,古人尤其讲究言语的文才和礼貌得体。 直则质,曲则文。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进,曰: “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鞌之战 “对不起,我要抓获你了。”
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赐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率军报仇。)
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
辱命。(既然出兵,就勇往直前了。)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秦兵旦暮渡易水,则欲长侍足下,岂可得乎?” (催促起程。)
八、用典
引用古人的事迹或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表达自己的思 想感情,叫用典。
(一) 根据用典材料的性质,分引文、引事两种。
1、引文:引用见于文献的文字或口头流传的格言、谚语、俗语等。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5
先秦著作中的引文以援引经书为主,尤其是诗经,尚书等,所以这种引文又称“引经”。
1、引事,又称 稽古 ,引用前人的事迹或历史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相诉? 辛弃疾 摸鱼儿
长门事,见文选?长门赋序: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住在长门宫。她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好,以黄金百斤请相如作长门赋,武帝读后悔悟,陈皇后因而重受宠幸。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陆游 诉衷情
尘暗旧貂裘用战国策 秦策中苏秦的故事:苏秦到秦国游说不成,钱花光了,黑貂裘也旧了,只得辞秦而归。
(二) 根据用典的方式,可将用典分为十四种(见明高琦文章一贯)这里重点介
绍明用,暗用两种。
1、明用:明确指出典故的出处使人一看就知。如上引文 2、暗用:不指明典故出处, 把引文或引事同作者的言语融为一体,这种用典方式,既要熟悉古籍,又要结合上下文仔细体味。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苏轼?前赤壁赋
逝者如斯暗用了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诗 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自陆机汉高祖功臣颂 “心若怀冰”。 鲍照白头吟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作者把者两个典故结合在一起表达自己的为官廉洁。
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 “分香卖履”用曹操的故事,晋陆机吊魏武帝文序引了曹操临终前的遗嘱:“余香可分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李清照暗用此典,说她的丈夫赵明诚临终时毫无眷恋家人的心情。
用典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炼的重要的修辞手段。当然如果片面追求典雅,也会有弊端。如魏晋时的骈体文,议论必稽古,遣词必用事,大量用典,使文章晦涩难懂,失去了文学价值。
九、互文见义
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呆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需要,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形式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或参互。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位尊”与“奉厚”互补,“无功”和“无劳”互补,两句互文。实际意义为“位尊奉厚而无劳无功”
百姓殷阜,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煢独不见牛马之衣。
上两句为互文, “鳏寡”与“煢独”互补, “不闻”与“不见”互补, “犬豕之食”与“牛马之衣”互补。实际意义是鳏寡煢独不闻不见犬豕之食, 牛马之衣。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上两句互文,叫嚣与隳突互补,东西与南北互补。 “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
6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汉乐府?战城南 “战于城南郭北,死于城南郭北。”
互文在古代诗歌散文中都有运用。一般分为对句中的互文和本句中的互文两种。
1、对句中的互文,是较普遍的形式。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
洩洩。”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本句中的互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主人下马客在船。 烟笼寒水月笼沙。
3、复杂互文: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十、变文同义
为了避免重复,增加文采,加重语气或感情,古人常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变换使用不同的字词来反复表达大致相同的内容。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明言章理,兵甲愈起。 (明言明理,章言章理。)
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一般来说,实词常变换运用,但虚词也可构成变文。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溪而赋诗。
诗经中常在上下文章中使用变文,避免行文重复,又便于换韵,使诗篇反复吟唱,形成一种回环美。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滣兮,河水清且沦猗。
同一内容,变换词语来反复申说,其作用即突出与强调所叙述的内容。这种强调,不借助变文同义这种方式是很难达到的。
十一、同义连用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临时组合在一起,使其意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成为一个整体意义,这种表达方式叫同义连用。 作用,使文章语气加重,强调感情;或者用来凑足音节。同义连用是多个词语融合,从而使多义词在具体语言中的表义更全面清楚。
7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见主上惨怆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张仪闻,乃曰: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湖都亭长西至界上,界上亭长戏曰: “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 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 同义连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可以突出语义,强化语气;凑足音节,增强节奏。另外,同义词连用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重要途径。
十二、复合偏义(连类而及)
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表示意义时只有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不表义只陪衬。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大夫不得造车马。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道旁有鬻粥饼者,买卖食之,觕恶不堪。 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复合偏义,主要作用起补充音节,陪衬的作用,形式上是一个短语,内容上又只表示一个词的意义。
十三、分承
也叫并提,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合并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
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 (劲弩射疏,长戟及远。)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十四、共用
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几个词语,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共用。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皆非”二字为“事实”、“知治乱之体”所共用。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传之”二字为“其人”和“通邑大都”所共用。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