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
本专题高考考纲要求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四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不论高考涉及哪一考点,都需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因此,本专题准备从“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三个角度突破。所以,先通过“微课堂”来教学生读懂诗歌,然后分别从四大考点和比较鉴赏方面加以逐点突破,在突破每一个考点时都通过把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来认识高考对这一考点的常设题型,然后再学习对应的解题技巧,这是“会鉴赏”部分,最后通过“规范答题”来突破“精表达”,让古代诗歌鉴赏题成为我们高考的增分点。
一、(2016·高考全国卷乙)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及其作用。第一问考查描写了什么景象,要指出写到了哪些景物,具体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画面的特点。第二问是对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考查,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在金陵看到长江远去的浩大气势:长江绵延曲折长达万里,分出的多条支流就如同巨龙盘踞;江水四溢,在中华大地上泛滥,波涛汹涌,迅疾奔流,水势浩瀚,气势宏大。这样写,既渲染了长江下游的雄壮气象,也为下文歌颂大唐盛世蓄势。
【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里属于用典抒情,首先要理解典故表达的内容,然后结合全诗理解诗人用在此处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注释④来看,善钓的任公子如今也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这里诗人自比任公子,以任公子的无须垂钓,暗指自己的满腹才华无用武之地。因为,当今是大唐盛世,国君贤能,天下统一,国力强大,世无巨寇。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盛唐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的赞扬,也暗含自己作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惆怅之情。
【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二、(2015·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3.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比较分析两诗题目,可见写作角度的差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在征戍地送友,写眼前之景;本诗是“将赴”而“留别”,通过想象写边塞风光,内容相同而手法不同。
【答案】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4.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①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答: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尾联“勤王敢道远”的意思是为王事敢于到遥远的地方去,表现了作者愿意为君为国去戍边的雄心豪气;“私向梦中归”的意思是在戍边之地私下里在梦中回到故乡,表现思乡的隐隐私情。但从全诗的内容看,雄心豪气为主,私情为辅。
【答案】 第一问:表现了作者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三、(2014·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11分)
阮 郎 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②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5.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词的上半阕选取的意象有“春风吹雨”“落花”“小池寒渌”“落日”,这些是古典诗词中典型的愁苦类意象。结合下阕作者的情感,以及小注中对“讳愁”的注解,景物描写对全词感情抒发的作用不难得出。答题步骤:首先答出感情基调,然后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答案】 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6.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题目定位于下阕词的最后两句。结合全词的情感,抓住“翻身整顿”“沉吟”等动作细节表现的词中人物的情绪。答题步骤:首先点明“纷乱愁绪”,然后点明具体动作表现并作简要阐述。
【答案】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①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考情透析——名师帮你分析考情,让你备考有方向
1.选材分析。全国卷诗歌鉴赏近几年选用的诗歌以唐诗、宋词、宋诗为主,多为著名诗人的非代表性作品或非著名诗人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在写景、表达技巧、抒发情感方面比较突出,抒发的多为怀古、怀人、壮志未酬、忧国等的苦闷、忧伤之情。预测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的选材,也将沿袭往年的特点。
2.命题形式。从命题形式看,全国卷诗歌鉴赏题都是主观题。但从最新《考试说明》来看,可能会采用一个选择题加一个主观题的形式。
3.命题热点。全国卷的命题热点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诗歌的景物形象、分析和概括诗人的思想情感。预测2018年高考从这三个点命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要想做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词。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得出答案。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词。那么,怎样去读懂诗词呢?可以采用“两步四法”。
第一步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就是从标题、注释、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把握诗词大意,从而揣摩诗词情感。需用“三法”:“看一看,找启示”“抓一抓,寻突破”“辨一辨,明关系”。
看诗词的题目、注释、诗序甚至标点等,从而找到理解诗词的启示点。
看题目,思考信息
[讲一讲]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是诗词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词的重要切入点。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④揭示诗歌的线索;⑤表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题目抓住题材是较为实用的方法,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能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
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读标题 ①时间是中夜(半夜);②地点是西园;③人物动作: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①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②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 ①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点题) ②标题里有月,诗中颔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读 诗 ③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句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作者的心情很寂寞。那么,作者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读懂了该诗。 [悟一悟] 1.根据表格中的解读提示,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卷 别 2016·高考 全国卷乙 2015·高 考全国卷Ⅰ 2014·高 考四川卷 2014·高 考广东卷 诗 题 金陵望汉江 重要信息 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怀古咏史;②点明了地点金陵;③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望 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留别);②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 ①点明了时间秋暮;②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望;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落寞、惆怅 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②暗示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悲凉 猜 想 发临洮将赴 北庭留别 秋暮吟望 望江怨 送别 2.《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一诗,从标题来看,交代了哪些内容? 答: [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和内容(竹窗闻风);②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③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
看注释,推测作用
[讲一讲]
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