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本位、大学特质”定位下的大学语文教学
近些年来,随着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的广泛开设,对于这一课程的关注和讨论也越来越多。大学语文的定位、性质、目的是什么?其教学内容是什么?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等等,都非常值得探讨,因而也都成了热点论题。而其中最根本的,也是必须首先解决、达成共识的,便是大学语文的定位问题。因为定位是前提,决定着前行的方向。定位不清晰,在具体的实践中就会摇摆不定,左顾右盼;定位不准确,将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失去课程开设的意义。如果能做到定位明确、准确,然后围绕这一定位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那么时下大学语文所遭遇的诸多问题可能都会迎刃而解。
1大学语文的基本定位
关于大学语文的定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大概有“语文说”、“人文说”、“文学说”、“文化说”等几种观点。要确定大学语文的定位,辨别诸多观点的对错,首先要正本清源,了解课程的历史和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在最初作为课程和教材名称时,其含义是什么?如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的本初含义绝非是什么“语言文学”、“语文文化”,而是口语和书面语(或语言和文章)的合称。大学语文既然使用了“语文”一词,就不应背离其本初的含义,如果硬要赋予其新义,那就不如舍弃“语文”不用,另起炉灶;二是大学语文课程最初开设时,其首要目的何在?1978年,在
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相继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当时对课程提出四点要求,第一点即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其次,要面对现实,了解课程的学习对象及现实处境。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现状。大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究竟怎样?是否还需要提高?这一点相信分歧不大;当前大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期待、诉求与价值认知是什么?这方面已有不少学者做过调查,其结果值得参考[1,2];(2)教育现状。目前大学普遍推行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在此背景下,大学语文的独特性何在?其价值和意义何在;(3)时代现状。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本土性文化资源越发显得弥足珍贵。本土语言、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如何才能有效实现?概而言之,在大学语文定位问题上,必须把握住传统与现实两个维度,做到既承继传统又直面现实、回应现实,而不能随心所欲,主观臆断。
综合以上多方面的分析和考量,再结合近些年来大学语文界的讨论成果和学术观点[35],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本质上是语言运用课,应以“语文”(口头语言为“语”、书面语言为“文”)为本位,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即汉语言运用能力(包括阅读和表达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大学语文应是与中学语文相衔接的高层次语文教育(或称之为母语高等教育),是在中学语文教育基础上的继续推进和提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阶段,大学语文教育是提高阶段,二者是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了母语教育体系。因此在二者之间不能人为制造断裂,更不能搞对立。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
文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中工具性是基础、是根本,人文性是第二位的,贯穿、融合在工具性之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其他众多人文课程的主要使命,不应由大学语文来过度承担。近年来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小学语文应侧重工具性,大学语文应侧重人文性,有的甚至完全贬斥大学语文的工具性,这都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语文若只具有工具性,固然非常偏狭可怕,而如果轻视或彻底抛弃工具性,只是一味高扬人文性,人文性也将如同水中月、镜中花一样虚无飘渺。大学语文的这种性质,使得它与其他课程区别开来。可以说,大学语文不是文学课,不是历史课,不是思想课,不是品德课,不是语言课(指偏于语言理论的课程)、文字课(指侧重文字流变、古文字识别的课程),也不是单纯的写作课。这种特性,也正是大学语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决定了其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必要性。那种以人文代语文、以文学代语文、以文化代语文的观点,均是认识上的一种错位,其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大学语文的消亡。 第2期吴炳钊“语文本位、大学特质”定位下的大学语文教学 教学研究2016
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一脉相承,都要坚守“语文本位”。但既然是“大学”语文,就必然有与“中学”、“小学”语文不同之处。如果这种差异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大学语文就变成了一种重复性浪费,失去了开设的意义,同时也注定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必然难免“高四语文”之讥。因此,大学语文必须凸现“大学特质”。那么,这种特质究竟是什么呢?思考这一问题,要从宏观比较入手,着眼于大学
与中小学的不同。这种不同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教育环境的不同,中小学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环境,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教师、家长的外在监督、管制较严,学校相对封闭;大学相对来说环境比较宽松、自由、开放;其次是教育对象的不同,大学生比起中小学生,身心发育更加成熟,个人主体意识、独立意识更加强烈,对教育教学有更高的需求和要求;第三是教育师资的不同,一般来说,大学教师在知识结构、眼界视野、思想深度等方面要超过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上有其长处和优势。基于这些不同,大学语文的特质就体现为教学氛围上的自由性、开放性,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参与性以及教学内容上的广度、分析讲解上的深度与新颖度等。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应该以语文为本位,凸现大学特质,这就是大学语文的基本定位。 2大学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
如果上述关于大学语文的定位的确具有合理性,能够成立,那么整个大学语文的教学体系都要围绕这一定位展开。也就是说,要把定位落到实处,落到具体的实践环节中,这样所谓的定位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不少论者虽然都认可这一定位,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又偏离了这一定位,甚至背道而驰。这是特别需要反省和注意的。
具体来说,基于“语文本位、大学特质”这一定位的大学语文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整体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阅读和表达实践为中心大学语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运用汉语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