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8:15:4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在具体运算中了解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多媒体播放: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繁忙的情景,并介绍:济南长途汽车总站是山东省交通运输集团的龙头单位。

目前已连续五年创下了国内公路客运站售票收入、旅客发送量、发车班次三项全国第一,荣获了“全国百家用户满意服务”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并顺利通过ZS09001.2000版国际质量认证。被社会各界誉为“中华第一站”。

2.提问:听了刚才的介绍及播放的画面,你有什么印象?

3.提出问题:在这繁忙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中(板书),我们发现许多数学知识,(出示统计表)利用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运输的繁忙,见识“中华第一站”的风采,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活动一:探索乘法结合律

1.出示:大巴车每周运送旅客多少人? ⑴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⑵小组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观察比较36×640×7和36×(640×7),问:你有什么发现? ⑵猜想:这会不会是乘法中的一个规律?

⑶举例验证

⑷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结合律。(板书: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 b c 分别表示这三个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板书:(a.b).c=a.(b.c) 4.试一试:a×65×87=□×(65×87)

24×(□×b)=( □×18)×□

[设计意图]将问题的解决权交给学生,完全由学生自主解决,小组在交流思路的过程中思维产生碰撞,教师在旁引导,加之学生在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想到乘法可能也有结合律。因此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猜想、举例、验证中探索发现。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活动二:探索乘法分配律

1.谈话:加法中有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乘法运算中除了乘法结合律还有其他规律吗? 2.小组猜测举例验证。 3.汇报交流

4.学生总结:用一句话表述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乘法交换律 a.b=b.a) 5.试一试:25×□= a×25

43×□= b×□

[设计意图]这一层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在小组内交流,使每个学生有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圆满地完成乘法交换律的学习。真正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三、巩固练习 运用所学

1.做第21页自主练习第2题,网络连接,说题中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先让学生独立连线,通过交流订正,对每道题目进行辨析。

注意:其中a+b=b+a a+b+c=a+(b+c)是运用了加法的运算律。 2.补充练习⑴

⑴不计算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 (132×8)×125○132×(8×125) 4×150×25○4×25×150 125×(8×40)○125×8×40

⑵火眼金睛辨对错。

25×(8×7)=(25×8)×7 200×b=b+20 15×9×4 =9×(15×4) 48+2×10=50×10 3.挑战:口算下面每组花叶上面3个数的积。

4 25 29 5 12 11 4 34 5 ⑴多媒体出示3道题,师生比赛。

⑵谈话:这里边会不会有什么秘密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地练习,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新知进行巩固。练习中第3题大部分学生在短时间计算准确有困难,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会使计算更加简便,教师故意设计此图,激发学生好奇心,以饱满的热情期待下节课的研究。

四、课堂总结 畅谈收获 课后反思:

本课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交流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激发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

第2课时

一、创设情景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乘号宝宝”想知道大家学得怎样,请看大屏幕,它给我们带来的问题:

⑴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 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⑵你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乘法的两个运算律吗? ⑶抢答:

136×947=947×□ 358×1002=1002×□ (15×4)×10=15×(□×□) (125×8)×5=□×(□×□)

[设计意图]以“乘号宝宝”引入对旧知识的复习,增强了复习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掌握得真不错!想一想:这两个运算律能解决哪些问

题呢?

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出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时,教师导入新课学习: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乘法运算律应用广泛,在学习运用加法运算律能使计算简便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的想到乘法运算律是不是也可以使计算简便?然后教师直接到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合作 探究新知

1.观察下面算式125×7×8,想一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1)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指3名学生板演

125×7×8 125×7×8 125×7×8 =875×8 =125×8×7 =7×125×8 =7000 =1000×7 =7×1000

=7000 =7000

(2)小组交流,对比感悟: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比评价一下与别人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3)全班交流。着重让学生体会:125×8×7和7×(125×8)是运用了哪种运算律得来的?为什么要把125和8乘起来?

(4)教师小结:显然第2和第3种方法比较简便。不管哪一种都是利用125和8相乘整千,再和7相乘就可以直接口算了。 2.观察25×16怎样进行简便计算?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

(2)全班交流:重点提出为什么要把16分解成4×4的形式?

3.讨论小结:⑴讨论:观察以上两道题,小组讨论:在乘法运算中怎样进行简便计算?⑵全班交流后教师总结⑶在乘法算式中应根据因数的特点来选择简便算法,有5去找2,有25去找4,有125去找8,从而使两个数在相乘后积成为整十、整百、整千数。

[设计意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是组织作用、引导作用,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历程。让学生在比较中选择、感悟和体验简便算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地、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

三、巩固联系 运用新知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th0z8oanb62h6002tw881m9s40mcz00jrh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