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雨伞留给这天用是一本书的名字,当我寒假临走时从书架上翻见他,我甚至已然忘记是何时将其购得的,只记得购书时喜爱他的封面与书名,便将其买下。不晓得现在为何极少有人乐意阅读纸质书籍,在我看来,购书时一个,极其令人兴奋的过程,像一次次押宝,将你未来的某个时间押给它,期许着它能让你有所得,尽管多数时间,买回来的书总是被搁置,因为你想着未来的某刻只要你想读就可以随时翻阅,人就是这样,怎样然后怎样。
对我而言,一本好书的定义就是你看着他的时候你的脑子总是会因着他的一些语句跳到别的地方,跳来跳去最终却很难读出进度。好书不一定是让你学到了什么,但一定是让你思考了什么,从这个角度看来,书似乎更像是一种空间,是可以把你隔离在喧嚣世界之外的一种沉静世界。你可以在这世界中想这或想那,想累了就在这世界中逛逛,这就是我眼中读书的意义。
《一把雨伞留给这天用》这本书,如果按照如前所述标准,是一本十足的好书,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仍未读完它,他闷到极至。
《一把雨伞留给这天用》这本书像极了《天气预报员》(顺便提一下,《天气预报员》是我看过的尼古拉斯凯奇演的电影里我认为最好的一部,当然毫无例外,他也闷得要死),都是来自人到中年的那种认尔宰割的沉闷与压抑,却在这些压抑中默默地无力地挣扎与反思。中年时得不到自我的认同与社会的认同会是怎样的一种滋味,我无从体会,至少现在是这样。相比较而言,《当幸福来敲门》就表现得激烈的多,无论是压抑还是反抗。我想,更多人更愿意相信的是后者的那种结果,但大多数的中年危机却更会趋向于前二者吧。不过无论是何种经历,到了耄耋之年的人都是可以释怀的吧,至少我是这么期望着。
突然发觉我似乎很喜欢与天气相关的词条,像雨伞,像天气预报,云云。因为天气与心情总是能组合出各种感情基调——雨天时的好心情,晴天时的烦躁,阴天时的压抑,阴天时的兴奋。。。心情似乎与天气无关,却又确乎有关。就像老套的晴天好心情组合,仔细回忆一下就会发现大多美好记忆都是衬着一个艳阳高照作为背景的。如此说来,天气似乎又与记忆有关,或者说天气又可以反作用于记忆,这个我倒是无从佐证了。
今天走在路上突然发现现在已是春暖花开时候,尽管今日阴雨,仍遮不住盎然春意。窗外已花开,暖风徐徐来。前几日在网上看到海子是在这个季节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每年的那天似乎总会有人在网上说一些纪念海子的话,哀婉叹息。那么我也来纪念一下,虽然我所能记得的他的诗只有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又有何妨,反正我刚才说的那些哀婉叹息的人知道的也不一定比我多得了哪去,不过好歹他们或许知道,海子死前有十个海子。我想海子在临走前对这个世界确乎是没有一丁点留恋了,不然又何必选择在好容易熬过了一个冬天的这样一个季节来死去呢。
我揣度海子自杀的心态,始终不能得法。会不会是因为他已不再能同这个世界交流,心生隔阂,这倒让我想到,喜欢写点东西的人是不是都或多或少有些交际恐惧,《一把雨伞留给这天用》里的人也是如此,至少同陌生人说话时间可怕的事。或者说,是不是只有这些人才爱写点东西,这是他们最舒适的交流方式也说不定。要么说,海子是把自己的生命当作一个艺术品看待的,是不是他对自己的生命的形态不满意也未可知。倘若真是那样,我倒是对海子这种对生命怀有的严谨虔诚态度怀有敬畏的,不过也仅仅是敬畏而已,凡人如我,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把生命当做艺术品看待的程度的,只要能好好活着,就成。就如我也想有座房子,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最怕风湿鼻炎关节炎(我在臆想海子是不是也是因为接受不了这种在艺术面前显得凶恶的现实而选择自杀的,正这也正好契合了我前边的假设。对一个死去的诗人徒增如此臆想委实不敬)——生活的无趣之处就在于,他把你身边的一件件抽象事物具体话,再具体化,直至他的每一丝污垢都在你眼前清晰可见,就像以前说起列车都会想到浪漫的漂泊与远方,现在能想到的却只有春运。从这个层面上说,是不是可以认为海子死得优雅,只要不去想像他结束生命的铁轨上淋满了沿途旅客的排泄物,果然有难免恶俗了。
如我这般凡夫俗子,能做的也只能是暂时摒弃一切肮脏想法,对万物心怀敬畏,然后苟且活着了。
我想表达的是,活着的意义实在是令人难以参透,但其实更多时候,相对于活着,我们更加不了解死亡的意义是什么,这仿佛也就是活着的意义所在了,或者说是死去的阻却事由更为贴切些。
不过不管怎么说,出暖花开是美好,二十二三也是美好,我的生命中有太多美好值得珍惜,还有更多美好尚待发掘。一把雨伞留给这天用,也仅仅是因为这天下雨而已。雨过天晴是最简明的道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