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温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详细解析
一、积累(18分)
1.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鲁迅箴言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jiàn] (1) 踏出来的,从只有[jīng] (2) 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gǒu] (3) 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zòng] (4) 。
1.(1)践 (2)荆 (3)苟 (4)纵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书写现代汉语字形的能力。四个小题均为常见、常用的汉字,注意形声字、同音字,要根据汉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正确推断,并工整书写,包括笔画、笔形、间架结构,都不能错。这四个字均为形声字。“jiàn踏”用脚,应当是“”旁,“jīng棘”如刀,应当是“刂”旁,“gǒu活”如草,应当是“艹”头,“放zòng”就是摆脱束缚,应当是“纟”旁。
2.古诗文名句积累。(11分,第(1)-(5)题每空1分,第(6)题3分) (1)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
(2)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 (李煜《相见欢》 (3)子日:“ ,小人喻于利。”(《论语。 里仁》 (4)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5)王维的诗“诗中有画”,例如《使至塞上》中“ , ”一联,构图有面有点,线条简洁明快,景象既苍茫辽远,又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吴均《山中杂诗》中“”两句也极具画面感,既在大处勾勒,又在细处绘景,从极远处写到眼前,又从眼前写到天空,层次丰富,意境幽远。
(6)下列诗句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倡导的理想人格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1)明月来相照 (2)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3)君子喻于义
(4)受任于败军之际 (5)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6)C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前四个小题是直接型默写,后两个小题是理解型默写或赏析型默写。(1)注意不写错别字,各句容易写错的字词分别是:③喻;⑤孤、窥。(2)笔画、笔形、间架结构要正确,比如“落”是上下结构,下面是左右结构,不能错写成左右结构。(3)第6小题,《论语》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的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有雄心壮志。C项说的是不惧艰难险阻,不怕小人佞臣。A项说的是,要像刑天那样,树立为人类而献身的崇高理想,着眼于不怕牺牲;B项说的是,要像梅花那样,有傲寒的风骨,绝不向世俗妥协的高洁人格;D项说的是,要有以死报国的决心和勇气。C项着眼于勇敢无畏,其余几项着眼于不怕牺牲自己,乃至生命,与C项所倡导的理想人格不同。
3.瓯越文学社组织大家去江心屿采风,同学们围绕以下几句诗议论纷纷。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谢灵运)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孟浩然)
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李白) 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杜甫)
A.孟浩然、李白、杜甫都写过有关江心屿的诗,江心屿真不愧为“诗之岛”。 B.江心屿成为诗人的抒写对象是从唐朝开始的,它的诗歌文化真是历史久远。 C.谢灵运在永嘉期间写了很多山水诗,永嘉山水成就了谢灵运,使他成为“山水诗鼻祖”。
D.“澄鲜阁”名称就出自谢灵运诗句,温州还有一些古迹与他有关,如池上楼等。
3.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B项,“江心屿”并非从唐代才开始成为诗人抒写的对象。南朝谢灵运就留有“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诗句。
二、阅读(57分)
(一)相约《小王子》(3分)
4.循着小王子星际之旅的足迹,可以探寻他领悟爱的历程。结合阅读积累,给下列三处分别选择相应的一项。(3分)
(1)遇到一座玫瑰花园 (2)遇见狐狸,理解“驯养”江 (3)告别“我”,要离开地球
( ) ( ) ( )
A.这就好比花儿一样。要是你喜欢一朵花儿,而她在一颗星星上,那你夜里看着天空,就会觉得很美。所有的星星就像开满了花儿。
B.我还以为自己拥有的是独一无二的一朵花儿呢,可我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一朵玫瑰花罢了。
C.本质的东西用眼是看不见的。正是我为我的玫瑰花费的时光,才使我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我必须对我的玫瑰负责……
4.(1)B(2)C(3)A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此题题型新颖,查找对应文字,实际上考查的是语言的连贯,属于排序题的创新形式。本题难在如何才能找到对应关系,可先易后难。B项说的是 “玫瑰花园”,提及玫瑰的是BC两项。(1)中的“遇到”与“拥有的”对应,选B。接下来考虑ABC三个句子的顺序,再与“足迹”图对应。A项的“这就好比”是承接C项而来,故A在C后,再与“足迹”图去对应。(3)中的“地球”是星球,与A项的“星星”关联。据此,可确定(3)选A,(2)选C。
(二)跟着名家读鲁迅(35分)
◎阅读下面《鲁迅入门读本》的“前言”和“目录”,完成5—7题。
前言
(1)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总是以本民族的经典作家来教育国民与后读本代。那么,中国有哪些最基本的、源泉性的民族文化经典呢?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至少应有五大经典:《论语》、《庄子》、唐诗、《红楼梦》、鲁迅著作。鲁迅是和孔子、庄子、李白、杜甫、曹雪芹一一并肩而立的民族文化的高峰,以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经典,作为每一个中国国民精神发展的“底子”,这是一项民族精神建设的基本工程。
(2)作为集中了“20世纪中国经验”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与我们又是最为贴近的,许多人读鲁迅的文章,都会感到他仿佛就是针对当下中国的问题在发言,而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度;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并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
(3)“鲁迅与青年”本身就是一个讲不完的话题。鲁迅无论在其生前还是去世后都对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绝非偶然。这首先是因为鲁迅是一个“真的人”,[AI他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鲁迅恰恰是在人们因为缺乏勇气和智慧而停止思考时,把思想的探索进行到底,从不顾总将会引出什么可怕的结论。这里所表现的,正是一种年轻人所向往的大智大勇的大丈夫气概。鲁迅追求“真”的彻底性更表现在,(B]他从不向读者(包括年轻人)隐藏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迷惘、不足与失误。他敢于面对自身的局限,更无情地批判自己。他从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更拒绝充当“导师”,他将真实的自我袒露在青年面前,和他们一起探讨与寻路,青年人可以向他倾诉一切,讨论、争辩一切,他是青年人的朋友。能够结识这样一位“真人”——本真、真诚、真率的智者,应该是人生之一大幸。
(4)鲁迅同时是一位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大师,他的语言以口语为基础,又融入古语、外来语、方言,将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极致,又极具个性与创造性。阅读鲁迅作品,不仅能够得到精神的启迪以至震掳,还能得到语言的熏陶与美的享受。尽管初读时会有些困难,但坚持读下去,自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感悟,而且常读常新。流连于鲁迅所构建的汉语精神家园,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5)正是出于这样两大基本信念:相信鲁迅其人其作品的魅力,相信当代中国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他们的心是和鲁迅相通的,我们将这本《鲁迅入门读本》奉献于诸位面前。
(6)现在,请打开本书,走进鲁迅的世界。
钱理群
2012年2月4日
目录
第一编感受鲁迅:人之子与人之父 一、父亲与儿子 我家的海婴 五猖会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二、儿时故乡的蛊惑 阿长与《山海经》 社戏(节选) 我的第一个师父 风筝
第二编阅读鲁迅(一):人·动物·鬼·神 一、人与动物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狗·猫·鼠 二、人·鬼·神 无常 补天 铸剑
三、生命元素的想象 死火 雪 秋夜
四、诗与画
鲁迅新诗与旧体诗选(八首) 看司徒乔君的画
第三编阅读鲁迅(二):睁了眼看 一、睁了眼看 论睁了眼看 夜颂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另一种“看” 示众 孔乙己 药
狂人日记
三、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暴君的臣民
第四编阅读鲁迅(三):生命的路 一、生命的路 导师 生命的路 补白(节选)
二、自己做主,说自己的话 读书杂谈 作文秘诀 无声的中国
(有删节)
5.阅读“前言”,下列不是钱理群选编《鲁迅入门读本》意图的一项是( )(3分) A.用鲁迅作品为青年的精神发展打“底子”。 B.希望青年借助鲁迅作品更好地认识现实问题。 C.告诫青年不要把鲁迅当作人生导师。
D.引领青年走进鲁迅所构建的汉语精神家园。
5.C【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前言第3段,鲁迅“从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更拒绝充当‘导师’”“他将真实的自我袒露在青年面前”“他是青年人的朋友”可见,鲁迅很愿意帮助、提升青少年;鲁迅拒绝做“导师”。从后文“能够结识这样一位‘真人’——本真、真诚、真率的智者,应该是人生之一大幸”来看,本文作者钱理群先生,希望今天的青少年以鲁迅为人生导师,学习鲁迅敢说真话的优秀品格。注意题目问的是“钱理群选编《鲁迅入门读本》意图”而非鲁迅的态度。
6.从下列备选作品中任选一篇,在第(3)段【A】【B】中选择一处,结合阅读体会,参考示例,完成阅读笔记。(4分)
A.他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
B.他从不向读者(包括年轻人)隐藏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迷惘、不足与失误。 备选作品:《二十四孝图》《父亲的病》
(示例]文中语句:把思想的探索进行到底,从不顾忌将会引出什么可怕的结论。
阅读笔记:《藤野先生》中,鲁迅去日本求学,是救国的不懈探索,也是思想的不懈探索。他写到一群中国人围观同胞被枪毙时拍掌欢呼,这段文字让我想到,冷漠麻木的国民只能做无用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结论真的有点“可怕”呢。
6.示例1:我选择《二十四孝图》,为A句作笔记。《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先生犀利地写出“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背后的人性冷漠,让人不寒而栗。在大家想当然流传着,并昏聩地灌输给儿童时,他语出惊人,说出了别人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的话,让我们感受到封建孝道的虚伪性。
示例2:我选择《父亲的病》,为A句作笔记。《父亲的病》,是少年鲁迅的一段心路历程。他深爱他的父亲,但他能真率地写出自己当时希望父亲快点咽气的想法。他还回忆了在父亲临终前顺从旧习俗呼喊父亲的行为,这成了他一生的心病。这也是世俗之人不愿说、不敢说的,鲁迅却不加掩饰地说了出来。 示例3:我选择《二十四孝图》,为B句作笔记,《二十四孝图》中的文字,读来触目惊心。文中真实地描述了儿时鲁迅担心父亲学郭巨埋儿的心理,展现了小鲁迅内心的恐惧和迷茫。这让我看清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不人道。 示例4:我选择《父亲的病》,为B句作笔记。少年时期的鲁迅目睹父亲治病、去世的过程,其间的痛苦真是一言难尽啊。尤其是与庸医周旋的无助和痛苦,让我仿佛看见了少年鲁迅的单薄身影。而他写父亲去世时自己内心的矛盾,凸现了痛苦的深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此题可看作是较为宽泛的仿写。示例包括三部分内容:篇名+内容要点+思想感情点评。根据题目要求,应当从备选作品《二十四孝图》《父亲的病》中去选择,切不可另起炉灶;要扣住AB两句话的内涵(含意+所体现的鲁迅先生的精神、品格)举例分析。具体而言,A句说的是,鲁迅敢于讲真话,甚至不怕攻击、威胁。B句说的是,鲁迅总是向别人展现出自己正能量的一面,从不展示自己内心的阴暗面,也不展示自己的不足、失误。回答时,要结合《二十四孝图》和《父亲的病》的相关情节,扣住AB两句的深层次含意,做简要分析。
7.《鲁迅人门读本》旨在引领青年走进鲁迅的世界。请阅读“目录”,根据本书的编排和选择的文章篇目,探究编者怎样来达成这一目的。(6分)
7.从“目录”看出,编者不仅精心编排了全书的结构,也精心选择了相应的篇目。先通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阿长与<山海经>》等篇目,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富有生活味、亲近感的鲁迅;再通过“阅读鲁迅”三个板块的作品,让读者了解到鲁迅如何看生活,看人生,看社会,看人性,看生命,让读者走近一位真实、深刻、敢于批判的作家鲁迅。这样的编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符合青年读者的阅读心理,能引导青年真正走近鲁迅的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及表达技巧的能力。目录包括两大板块:感受鲁迅——重点是有关鲁迅为人子和为人父的回忆性散文,难度低一些,主要给读者以感情认识和情感的熏陶;阅读鲁迅——从文体上看,重点依次是写人、叙事、诗歌、议论文,从内容上看,由人与自然到对生命、人生的关照、感悟,难度逐渐加大,范围逐渐拓宽。题目要求从编排和选文篇目的角度分析编者是如何借此引领青少年走近鲁迅的世界。回答时,可先据板块题目将目录概括成两大部分,再从其内容特点上推断编排意图。
◎阅读下面“选文”和“导读”,完成8-11题。
选文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