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西周建立后,把以镐京为中心的地带称为“宗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带称为“成周”,并作为
东都。周王朝此举意在( )
A. 任何人没有资格凌驾于法律之上 C. 世人必须严守法律方能摆脱野蛮 B. 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具有法治传统 D. 法律是遏制人性本恶的重要手段
10. 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威登堡教堂门口,不久后他便收到
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这表明( )
A. 德国民族意识觉醒 B. 西欧识字率在增长 C. 抨击教会引起共鸣 D. 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11. 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48年的《铁幕之后》反映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统治下的罪恶;1955年的《七
年之痒》等电影则向观众展示了美国当前政治体制的自由、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反映了( )
A. 有效控制全国 B. 东西地区均衡发展 C. 镇抚东方地区 D. 促使政治中心东移
2. 对于董仲舒,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简略,而东汉班固的《汉书》记载详细,还保留了《天人三
策》的原文,增加了“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问其得失”的史实。这一变化说明( ) A. 史学研究关注儒家名士 B. 史家旨趣关注逸闻趣事 C. 史书编撰体现国家意志 D. 史料采集看重一手材料
3. 《续资治通鉴》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廊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己降,
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人去之。文臣高锡上疏称南朝武将王僧辩另立君主,不克善终,不宜在配享之列。这反映出( )
A. 重文轻武之风盛行 B. 当时政治文化取向 C. 宋代中央集权加强 D. 儒家礼制观念淡化 4. 明朝前期,大规模远洋航海外交促进了朝贡贸易的发展,明代王折曾说,外夷贡品,由市舶司接收后,
“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由此推知,明朝朝贡贸易( ) A. 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 抵制了西方的欺诈性贸易 C. 有利于白银的大量流入 D. 一定程度上有私商的参与
5. 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提到:中国为中国人之中国;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上发表
宣言:“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统一”。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中华民国成立推动了民族意识发展 B. 《临时约法》使近代国家观念传播 C. 中华民国建立有助于现代国家认同 D. 辛亥革命使各民族真正实现了平等 6. 如表为1920一一1936年中国进口货物构成统计表(%)据表可知( ) 年份 生产资料 合计 机器及 大工业 原料 建筑用品、小工具、半合计 成品、材料、燃料等 消费资料 消费品及原合计 料 71.5 16.9 73.1 17.3 55.5 13.0 直接消 费资料 54.6 55.8 42.5 A. 政治形势影响电影发展 C. 政治题材电影成为主流 B. 电影受官方意识形态影响 D. 美国政治宣传方式多样化
12. 如圈为1961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时,英国《卫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该漫画表明( )
A. 英国对于融入欧洲怀有疑虑
C. 英国摆脱了美国的经济控制 B. 欧共体政策对英国有吸引力 D. 欧洲国家联合抵御美苏争霸
1920 1930 1936 28.5 3.2 26.9 3.7 44.4 6.1 0.2 25.1 1.9 21.3 2.7 35.6 A. 近代工业得到一定发展 C.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 工业化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D. 近代中国轻工业发展迅速
7.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
国家机关,必须厉行廉洁、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作作风,惩治贪污、禁止浪费,反对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该纲领的颁布( )
A. 推动了执政党党风建设 C. 与工作重心转移相适应 B. 确保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 加速了国家经济计划的开展
8. 1978年,我国高等院校恢复了原有的职称制度。至1981年,全国高校超过13万名教师提升和明确了
职称。其中,提升教授2400多人,副教授20700多名,讲师116100多名,这一变化( ) A. 体现了改革开放后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B. 是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核心标志 C. 标志着教育界“拨乱反正”工作的完成 D. 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
9. 赫拉克利特呼吁“人民应当为城邦的法律而斗争”;柏拉图认为“没有法律,人们将无法区别于野蛮
人”;亚里士多德声称“法律是理智的体现,可以免除一切情欲的影响”古希腊三位哲学家的言论说明(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0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世纪的时候,尽管乳制品成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但经常食用乳制品还是会被视为贫困的标志。在许多人眼里,这象征着某些被鄙视的落后部落。直到 19世纪末期的欧洲,乳品的饮用还并未普及,还是普遍认为直接饮用乳品是很危险的,尤其对幼儿来说。因为它们是微生物的温床,有“变质”的缺点。当时的医生甚至指责奶类会散播麻风病。19世纪末期,由于对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也间接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更何况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1871年,巴斯德灭菌法发展到成熟阶段,其推广也大大促进了对奶类的消费。一战期间,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1950年3月23日,法国政府强制规定,必须销售用蜡封口的瓶装牛奶。从此,瓶装或纸盒装牛奶的销售日渐普及。
--摘编自邸笑飞《牛奶:被塑造的白色神话》材料二 19世纪后期,英、法、俄分别将奶牛带入中国。1923年,我国最早的牛奶业同业工会“上海牛奶业同业会”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奶类年产量为21.7万吨,平均每人每年仅为0.4公斤。当时的牛奶消费依然主要集中于北京和沿海的少数几个大城市。
改革开放后,牛奶的消费才开始普及。上世纪 90年代,瑞典利乐公司把无菌复合纸包装从北欧带到了中国,直接推动了中国乳业“黄金10年”的到来,让牛奶成为家家必备的日常食品。年来,人们的饮食消费习惯逐渐向更高的消费层次转变,与此同时,高铁、互联网购物等消费方式的普及,促进我国
2015年,乳制品消费的稳步增长。根据《中国奶业质量报告》,中国人均乳制品折合生鲜乳消费量36kg,
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摘编《搜狐?历史》、《中商情报网》
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到现代人们对牛奶的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原因。 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牛奶消费的特点及影响
第1页,共7页
14.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居住地分界线与古长城重合,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会影响长城
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阅读下列表格,完成下列要求
阶段 历史现象 第一寒冷期(公元前北方的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到达关中地区,出现了“南夷与北戎交”的局面。西1000年一公 周末年,戎狄攻破镐京,周朝迁都洛邑 元前850年) 第二寒冷期(公元初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出现五族内迁局面,继而有孝文帝改年到公元600年) 革。 第三寒冷期(公元1000年-1200 年) 第四寒冷期(公元1400年-1900 年) --摘编自张利《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15. 材料 1902年,清政府上谕称“我大清朝律例一书,折衷至当,备极精详’夕,但也不得不承认“为治
之道,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后清政府颁行的经济法规包括10余类,近加项,其内容涉及工商综合类、商标、矿业、铁路、金融、商品赛会、度量权衡、经济社团以及奖章章程等诸多方面。如《大清国矿物章程》规定“外商概不准收买矿地”。《奖励华商公司章程》规定“官商绅民投资兴办公司,凡能集股五十万以上者,按集股数额多寡,给予不同奖赏,集股五千万以上者奖励头等顾问官,加头品顶戴,赐双龙金牌,子孙世袭商部四等顾问官”。对于清末经济法规的制定,预备立宪公会在肯定其“椎轮革路,厥功至巨”的同时,也指出“政府颁布商事法令,每不与商人协议,致多拂逆商情之处。是非徒不足以资保护,而且转多窒碍”。
--摘编自朱英《论清末的经济法规》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经济法规的特点。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经济法规
16. 材料 1945年4月5日,苏联政府宣布苏日中立条约到期后不再延长。8月8日晚,苏联政府根据亚尔
塔会议精神,忠于同盟国义务,宣布从次日起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随着苏联的对日宣战,日本人可能要面临在本土与苏美同时作战,决战难度大增。日军原先估计11月份在南部迎战登陆的美军,而苏军在10天左右就能从北方攻入日本本土。在日本决策层看来,苏军讲很快并早于美军登陆日本是很要命的,或者说他们宁愿被美国占领,也不愿意被苏联占领,因为苏联人很可能将日本变为“共产主义
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挥戈南下,建立政权与两宋长期对峙……1279年,元统一全国。 1636年,皇太极继皇帝位,国号“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帝国。 国家”,这样天皇政体也肯定完蛋。但如果马上投降,自然能限制苏军占领日本本土。 --摘编自梅然《战争、帝国与国际政治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对日宣战的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对日宣战对日本的影响。
17. 材料:周公反对殷商酷刑暴政,认为统治者不应贪图安逸享受,而应先了解种田人的艰辛,这样,处
于安逸环境也会知道种田人的痛苦了。周公颁布了禁酒的法令,规定不得“群饮”“崇饮”,并且要求统治者“刚制于酒”(强行戒酒),他还讲求以德治国。周公说,你视民有罪,就像自己有病一样,则民就会尽弃其咎恶;如果对待他们像对赤子一样加以保护,民就会安定而服从治理。在周公所作的《大诰》《康诰》《洛诰》《召诰》等文告中,“民”字成了一个频繁出现的字眼。以至于后世的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仁”的思想,孟子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和“保民而王”的主张。 --整理自《论周公与传统伦理政治模式的确立》等
根据材料,概括周公思想主张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公思想主张的影响。
第2页,共7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A项材料未体现重文轻武之风,排除。 C项,题干未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
D项,材料反映了忠君观念,有利于强化儒家礼制观念,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是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要依据材料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是通过对宋朝政治制度的掌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灭亡后,东周迁都洛阳,“成周”的称法意在重塑“宗周”权威,达到控制全国的目的,故A项正确。 B项,“成周”与东西发展状况无关,排除。 C项,镇抚东方为控制全国的内容之一,排除。 D项,题干并非强调政治中心东移,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的准确把握。 2.【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可知在朝贡贸易之下,政府特许部分进行民间互市,故D项正确。
A项,朝贡贸易现象使明朝日益国力耗尽,并未增加财政收入,排除。 B项,题干未体现与西方贸易,排除。
C项,白银大量流入多为中外民间贸易所致,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是考查明朝的海禁政策,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分析选项。
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朝海禁的掌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汉书》比《史记》增加了《天人三策》、问政监督等内容,反映了国家加强集权、强化统治秩序的策略,故C正确。
材料未体现史学研究对儒家人士的关注,排除A。 题干中并非强调史学家对逸闻趣事的关注,排除B。 题干并未强调史学注重一手材料的采集,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董仲舒思想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问其得失。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答案】B
【解析】
A.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的五族统一思想建立在邹容的中国人之中国的基础上,反映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意识的发展,故A项正确。
B.题干未体现《临时约法》在传播近代国家观念中的作用,排除。 C.题干材料旨在阐述民族意识的发展,并未体现国家认同,排除。 D.真正实现平等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
第3页,共7页
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对吴起及南朝武将暴戾叛君的行径大加贬斥,体现了宋代爱将忠君、君臣同心的政治取向,故B项正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