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舒城县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作者:张凤萍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第19期
摘要 油茶为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经济价值很高。简述了油茶低产林涵义,分析了低产林成因,并重点从清园除杂、整枝修剪、垦复深挖、疏密补稀、改造劣株、合理施肥等方面为广大林农介绍了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关键词 油茶;低产林;成因;改造技术;安徽舒城
中图分类号 S79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178-01
油茶又名茶籽树,属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安徽省油茶栽培历史悠久,江淮丘陵、皖南和大别山区广泛分布。舒城县是全省油茶面积最大的县区,起步早、发展快,截至2014年底,油茶面积达2万hm2,其中油茶成林1万hm2,2009年以来累计新造油茶林1 hm2,现有成林油茶中老、残、次林面积较大,严重影响全县油茶产量和产值。为了促进油茶产业发展,推广林业生产技术,笔者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经过潜心研究,现向广大林农或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推荐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1 油茶低产林概述 1.1 基本涵义
油茶低产林是个相对概念,是与高产林相比较而言的,是指现有油茶成林中生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的那些林分。高产林是指品系优良、林相整齐、丰产稳产,年产茶油450 kg/hm2以上的林分;低产林各地划分标准不一,江淮之间、大别山地区一般指采用种子或实生苗造林、年产油量150 kg/hm2以下的油茶林分。舒城县20世纪60—70年代发展的油茶老林基本上属于低产林。 1.2 产生原因
油茶低产低效林形成原因很多,主要有历史和现实2个方面。
1.2.1 历史原因。由于传统上的实生苗繁殖,造成了林分品系混杂、劣株比例大、株产差异大。另外,很多油茶林树龄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年,林分结构不合理,稀密不均,多代同堂,林分衰老,自然更新能力差[1-2]。
1.2.2 现实原因。广大林农对油茶的生产认识不足,经营管理粗放或者几乎放任不管,林地荒芜、杂草杂灌丛生、养分贫乏,加之病虫害影响、抚育管理措施不当和采收过早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