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精品解析:【省级联考】山西省2019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0 23:01:5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凃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城乡融合发展的哲学追问

高春花

城市和乡村是人类文明世界的两个空间实体,彼此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和互动关系。从哲学层面探究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合理性,对我们思考如何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城乡关系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产物。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极不发达,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结合在一起,整个社会呈现为混沌的空聚合体,没有城市也无所谓乡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讨论“临海城市”时就深刻揭示了城乡隔离的状况。城乡对立最初表现为乡村对城市的统治,住在乡村庄园和城堡、作为乡村社会代表的封建领主是城市的主宰,他们征收税赋、摊派劳役,行使城市行政管理权与司法审判权。

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城市生产方式取得了比较优势,乡村被纳入城市生产体系。这种以城市为主导的城乡对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城乡对立也带来了诸如乡村的残破和城市的畸形等问题,并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乃至恩格斯所称的“一切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新的生产力将打破旧的城乡对立而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城乡关系必将由对立走向融合。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前世今生”为时空视域,科学分析了城乡关系由同一到分异再到融合的路径,体现了城乡关系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中国的城乡关系也经历了相似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金局,“三农”问题仍然突出。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存在着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发达的城市和落后的乡村共处于城乡空间,形成了空间极化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把握我国城乡发展实际,提出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任务。一方面,牢固树立共同体思维,科学理解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工人与农民的关系,积极探索“三农”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激活农村的内生发展动能。另一方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有效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的“内在气质”和“外在颜值”,强健农村发展的“骨骼”和“如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集中反映了党对城乡关系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城乡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伦理要求。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对于“城乡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城乡关系”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分工。 B. 工业文明时代,城市生产方式取得了比较优势,进而出现“城乡对立”现象。 C. 城乡隔离和对立带来种种问题,最主要危害在于乡村残破,阻碍了社会发展。 D.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中国人民不断努力,我国已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共同发展。 2. 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开宗明义,首先阐明了从哲学层面探究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的现实意义。 B. 文章先论述人类社会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再具体分析我国城乡融合的问题。 C. 作者论述西方和我国城乡发展过程时都遵循从古代到现代的顺序,逻辑清晰。 D. 文章引用了马、恩和亚当·斯密的经典论述作为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城市也没有乡村,因此不存在城乡融合问题。 B. 在马、恩看来,生产力发展将使城市和乡村合二为一,从而彻底解决城乡融合问题。 C. 发达的城市和落后的乡村共处造成空间极化,是现阶段我国城乡关系的重要问题。 D. 为破解我国现阶段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党中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B项,“进而出现‘城乡对立’现象”分析错误,据第二段可知城乡对立在工业文明之前就已经存在。C项,“最主要危害在于乡村残破”分析错误,据第三段中恩格斯的话可知,城乡对立的危害绝不止于乡村残破。D项,“我国已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共同发展”分析错误,据最后两段可知我国城乡发展正趋向融合,而非已经实现城乡融合。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C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都遵循从古代到现代的顺序”分析错误,作者在论述西方城乡关系发展历程时,并未涉及现代;而论述我国时对改革开放前的过程一语带过。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先要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再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最后通过文中不同观点态度的比较,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B项分析错误,据第三段可知,城乡关系“由同一到分异再到融合”,这里的融合并非“同”,将其解释为“合二为一”不符合文章意思。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如何审题? (1)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①题干中出现“‘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②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③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分析”用语,表明考查的是对全文论述思路或段内层次分析及文意概括,筛选区间是全文或一段。

④题干中出现“推断”词语,表明是在考查推断能力。筛选区间一般在文章后一两段,或者全文。 (2)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一般而言,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好比对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等11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和社会领域延伸,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选自2016年12月22日《光明报》:《研学旅行将纳入教学计划》)

材料二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活动,研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准备。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老师相当于导演和编剧,而学生才是主角,老师安排了一台戏,写好剧本,但是学生如何“演绎”好这台戏,不仅需要有好的剧本,还要有好的“导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挥主角作用,体现主体意识,真正地融入到研学旅行实践中,才能真正地把这台戏唱好。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将研学旅行的过程变成学生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

(节选自搜狐教育2018年7月17日《研学旅行实践,学生才是这台戏的主角》)

材料三

广东省教育厅等12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发布。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本着公益性原则,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偏远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应减免貴用,确保每位中小学生在每个学段参加有效的研学旅行。同时教育、旅游、工商等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细化监管措施,理顺监管体制,防止研学游市场出现“重游轻学”的扭曲和异化。

(节选自2018年10月10日《信息时报》:《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材料四

溯源研学旅行历史,日本最早开展。从1965年起,日本用近50年的时间做到高中渗透率98%,初中渗

精品解析:【省级联考】山西省2019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三)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v5t17fhj997tl37kuug5o77k30e1i00qoa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