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虽然是一种看起来不怎么高明的分析方法,但这却是我们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最好的方法,它将指引我们找到均衡的归宿。结合前面对供需关系和生产的分析,消费者偏好形成的需求曲线,生产者偏好形成的是供给曲线,如果供大于求,价格将下降;如果供小于求,价格将上升;价格倾向朝着供求相等的方向发展,是这就是均衡——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时刻。
的确,在一般性竞争行业,很多公司的确如泡沫一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产品价格高,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生产这种商品有利可图,其结果是很多企业纷纷建立,生产的产品迅速增加;但当产品价格走低时,如果有的公司的利润为负值,这时劣势公司被淘汰出局,从而价格又重新上涨。
不仅如此,在价格提高的时候,更多的有才智的人会提出他们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替代产品。 垄断和竞争
据说,美国的企业最惧怕竞争。这未必是一句玩笑话,它说的可能是事实。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当市场上企业数目极少时,这些企业的经理们是很不愿意让新企业加入他们行列的,他们想方设法地设置障碍以防新竞争者进入行业。行业内厂商数目的增加,将使行业内原来那些厂商的垄断力下降。有些时候,存在着某种自然障碍阻止其他厂商进入一个行业,比如技术专利、政府特许的权利、版权等都是自然障碍的例子。另外,规模经济的存在,也使得行业内的小企业难以站稳脚跟,使得行业外的企业难以进入行业。规模经济甚至会造就自然垄断,让唯一的一个厂商高度有效地大规模生产供应几乎整个市场所需的产品需求量。
正是价格竞争优胜劣汰的作用,20世纪初美国有100多家汽车制造厂,正是在激烈的价格大战中,其他厂家纷纷破产,只剩下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家。
垄断者使市场存货经常不足??他们就能以大大超过自然价格的市价出卖他们的商品,而他们的报酬,无论是工资或利润,都大大超过其自然率
在完全垄断的市场上,只有一个售卖者。该企业供应该产品的全部数量,这个企业就是行业,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也不存在竞争威胁。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价格。
保罗和彼得的故事
保罗和彼得在同一条河上经营航运。他们各自拥有一个航运公司,整日在河上运送货物和旅客。
保罗想,如果河上只有我一家航运公司,生意该更红火了。保罗共有20条大船,彼得只有10条,保罗比彼得的资本雄厚得多。而且,彼得还欠下银行的大笔债务。于是,保罗降低了票价,打起了价格战。
彼得没有办法,只得跟着降价。
保罗再次降价,彼得再次跟上。
如此反复交锋,乘客大占便宜,两位大老板都受到重大损失。
保罗亏损巨大,彼得更是欠债累累、行将破产。
最后彼得不得不将所有的船都出售给保罗。
保罗获胜了,成了河上唯一的航运公司。
保罗逐步提高了票价,很快成为当地首富。来往的乘客一面抱怨着票价太贵,一面却只得坐他的船,让自己的血汗钱填满了保罗的口袋。
垄断竞争时,不但产品价格高于最低平均成本、产量低于最低平均成本所对应的产量,而且厂商为了形成产品差别,在提高产品质量、进行广告促销等方面有着额外支出,使产品成本上升,造成资源的浪费。
但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垄断竞争中存在的产品差别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需要,有助于增进消费者的福利。在非价格竞争中,厂商必须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服务方式,也有利于增进消费者的福利。在这一点上,完全竞争市场就相形见绌了。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产品价格虽然低廉,但同类产品都是清一色,无法适应消费需求的多层次性。而且,厂商在创新上也缺少动力。
垄断竞争时,不但产品价格高于最低平均成本、产量低于最低平均成本所对应的产量,而且厂商为了形成产品差别,在提高产品质量、进行广告促销等方面有着额外支出,使产品成本上升,造成资源的浪费。
但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垄断竞争中存在的产品差别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需要,有助于增进消费者的福利。在非价格竞争中,厂商必须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服务方式,也有利于增进消费者的福利。在这一点上,完全竞争市场就相形见绌了。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产品价格虽然低廉,但同类产品都是清一色,无法适应消费需求的多层次性。而且,厂商在创新上也缺少动力。
卡特尔:指一个行业里的几个寡头公开勾结,就产品的价格、产量、销售地、利润分配等公开而正式地签定协议,大家都遵守该协议。
世界石油的大部分生产国家形成了一个卡特尔,称为世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1960年最初成立时,欧佩克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到1973年,又有其他八个国家加入: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比亚、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厄瓜多尔和加蓬。这些国家控制了世界石油储藏量的四分之三。正如任何一个卡特尔一样,欧佩克力图通过协调减少产量来提高其产品的价格。欧佩克努力确定每个成员国的生产水平。
欧佩克想维持石油的高价格。但是,卡特尔的每个成员都受到增加生产以得到更大总利润份额的诱惑。欧佩克成员常常就减少产量达成协议,然后又私下违背协议。
在1973年到1985年,欧佩克最成功地维持了合作和高价格。原油价格从1972年的每桶2.64美元上升到1974年的11.17美元,然后在1981年又上升到35.10美元。但在80年代初,各成员国开始扩大生产水平,欧佩克在维持合作方面变得无效率了。到了1986年,原油价格回落到每桶12.52美元。
现在,欧佩克成员继续每两年开一次会,但卡特尔在达成或实施协议上不再成功了,欧佩克成员主要是相互独立地做出生产决策,世界石油市场是相当有竞争性的。
寡头垄断的经济效率是比较低下的,仅仅高于完全垄断。而且,过度制造产品差别和广告的非价格竞争,也造成资源浪费。
但是,与其他市场相比较,寡头垄断市场却有一个突出的优点,那就是寡头垄断市场有利于研究与开发。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中,很少有对研究与开发的刺激。而且,完全竞争厂商与垄断竞争厂商一样,通常力量较小,无力承担研究工作。
为了竞争,寡头厂商总是要积极从事研究与开发,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产品性能。况且它
们多为大企业,能够承担起研究与开发所需要的高昂费用。在汽车、计算机等寡头市场上,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产品的日新月异。
经济学家提出一种“俘获论”,认为政府监管者有可能被垄断者“俘虏”,为垄断者服务,美国的卡车运输,民航等行业在取消监管后利润率反而下降,这说明当有监管时,监管者与垄断者相互勾结共同侵害消费者利益,八十年代的彩电等都是这样的例子,像自来水、电力这类行业往往由一家经营,集中率高达100%,别的公司根本无法进入,无论其产品有无差别都属于垄断市场。
现实中的许多市场往往介于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完全竞争市场,像化妆品这类产品的市场,产品差别特别重要。产品差别引起了垄断,但由于是同类产品的差别,相互之间又有替代性,所以垄断并不排除竞争,这就是垄断竞争市场。
另一种不完全竞争市场是寡头,在钢铁、石化、电子、汽车这些市场上,由于行业特征决定了只有大量生产才能有经济效益,所以大企业的集中率相当高。这就形成了寡头市场——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每个寡头都有一定垄断程度,这些寡头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他们的产品可以无差别(如钢铁、石油),也可以有差别(如汽车、彩电),但这种竞争方式有影响,但并不改变寡头市场的性质。
有些市场却常常介于两者之间,例如,邮政业允许私人开办快递公司之后,在邮政行业就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垄断者,有些这样的快递公司的竞争,邮政市场就是一个“一家企业占支配地位的市场”,它类似于垄断,但不同于垄断。
该行业产品的销售范围内,有些产品仅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销售,尽管规模不大也可以是垄断,例如,某地区只有一家电视台,尽管这样的电视台很多,并且规模也不大,但它只为当地服务,就成了垄断者。有些产品在全世界销售,尽管一国只有一家这样的企业,它也不是垄断者波音和空客就是这样,这时一个寡头市场。
这里我们回想前面说到的春秋航空特价机票的故事,您就不难明白,中国民航业目前还处于寡头市场,并不是国外那样的自由竞争市场,因此所有的促销手段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
垄断
在经济学家眼中,如果一个企业是产品唯一的卖者,而且如果其产品没有相近的替代品,这个企业就是垄断者。形成垄断的基本原因就是进入障碍,即其他企业无法进入该行业,使这个企业保持唯一卖者的地位。资源控制和规模优势所引起的垄断成为自然垄断,政府立法所引起的垄断称为立法垄断,垄断者控制了该行业的市场,可以通过控制产量老确定价格,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垄断有两个重要的优点,一是它能以其雄厚的人力物力进行科技创新,二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更强的竞争力。
其实在供大于求的格局下,任何寡头之间的勾结都难以成功,前几年北京几大商场相勾结起来太高空调的价格,最后还是以一家接一家的违约而失败,什么企业联合定价、行业自律价,在供大于求的市场中,必将败下阵来。
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而不是平等的东西。——柏克
如果说在人类社会中,爱情是古老而永恒的话题,那么在经济学中,这个话题就是效率与公平。A·奥肯说过,平等和效率之间的冲突是我们最大的社会经济选择,它使我们在社会政策的众多方面遇到了麻烦。我们无法既得到市场效率的蛋糕又公平地分享它。判断一种经济制度优劣的标准首先不是平等而是效率,不是它的蛋糕分得平均不平均而是它的蛋糕有多大。平等化是人类的理想,但实现平等化的过程却引起效率损失,我们面临平等与效率的重大选择,两者之间似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最早深入分析这个问题的人
是帕累托,他提出了著名的“帕累托最优”。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1848-1923),意大利伟大的经济、社会学家,21岁获得了工程学博士学位,这位敬业的工程师最高担任过意大利钢铁公司的总经理,40岁以后在洛桑大学开始专职经济研究工作,这位既独立又好斗的绅士一生都在捍卫他的思想,不仅充满旺盛的精力而且富有成果,退休回到位于日内瓦湖畔的乡村的家,人们称他“塞利尼的孤独思想家”。
帕累托最早观察到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后来被约瑟夫·朱兰等人概括为帕累托法则(80/20法则)。在现实社会中充满了形形色色这样的现象:大段文字里单词出现的频率、都市城镇的人口、沙粒的大小,甚至林火烧过的面积。比如,把全世界每个人拥有的财富从大到小排起来,一边是一个纤细但高耸入云的头,另一边是漫长的一望无际,低矮的让人绝望的尾。这样的分布在经济学里被灌名为“帕累托分布”,虽然不为大众所知,但是有一个简单的版本一直在商业世界里传诵,就是所谓的“80/20法则”。
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ity):在描述经济社会的理想时,经济学家都强调“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但是,现实中如何行事才是实践这一原则呢?帕累托用数学方法对此作了逻辑严密的描述,并为经济学界普遍认同。于是,人们将符合这一描述的经济现象称为帕累托最优。
现在,帕累托最优已成了经济学的理想境界的代名词,它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事实上帕累托最优并不是容易实现的,比如下面的水桶问题:
水桶最优问题:
这是华罗庚数学竞赛上的一道试题:几个人拎着水桶在一个水龙头前面排队打水,水桶有大有小。他们怎样排队,才能使得总的排队时间最短?这是一个寻求“最优化”的题目,目标是节省总的排队时间,达到最优。
该试题实际上还有两个大家都会想到一块去的“隐含”假设条件。一是水龙头的供水速度不变,是一个常数;二是每个排队接水的人都在自己的桶接满了水才走。这样一来,用大水桶接水的人,接水时间就长,用小水桶接水的人,接水时间就短。
排队打水的最优化排队方案就是:到水龙头打水的人,按照他们水桶的大小,从小到大排队。这样安排,花在排队上面的总的时间最短。
但是,这个标准答案的“最优化”方案其实实现不了。说得好听一些,题目体现集体主义的精神,说得稍许不那么好听,题目反映了计划经济的思维。
这是因为,该最优化方案要求水桶大的人和他后面水桶小的人对换位置,水桶大的人已经排在前面了,他怎么肯往后去呢?尽管你跟他说他往后去可以使全体总的排队时间缩短并且他也明白这个道理,可是这样换位,他自己排队的时间就延长了。如果排队的都是平等的居民,在讲究平等的情况下,他自然不肯换到后面去。
让大桶者换到后面去,虽然许多人改善了,但是大桶者本人却受损了。所以这不是帕累托改善。只要大家都是关切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凡不是帕累托改善,就无法实现,因为哪怕总体改善,还是有人受损,受损的人不愿意。
其实原因业很简单,经济关系是人们自主的关系,经济行为是自愿的行为,而经济学家并不能强迫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