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课后训练【1】
(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小题。(10分)
甲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①未尝识书具 书具: ②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 【小题2】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借旁近与之与蒙论议
C.蒙乃始就学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邑人奇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结友而别 士别三日
【小题3】甲文向我们讲述了仲永天资聪慧,但由于 ,最终“泯然众人”; 乙文则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学有了惊人的进步。两篇短文都说明了 的重要性,给人以深长的思考。(2分)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小题5】 由仲永和吕蒙的故事,你想到更多的是什么?请简单谈谈。(2分)
【答案】
【小题1】(2分,每题1分)①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②当道,当权 【小题1】(2分)D
【小题1】(2分,每空1分)后天没有接受教育 后天教育(学习) 【小题1】(2分)略
【小题1】(2分)围绕学习与成才谈即可。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解析】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D中二者意思都是“分别”。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述合理即可。
2.【甲】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笞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节选自《韩诗外传》)
【乙】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2分) (1)伯瑜有过( ) (2)遂得免害(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小题3】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
【小题1】(1)过错 (2)于是、就(2分)
【小题1】以前挨揍常常疼,现在母亲老了,没劲了,不能打疼我了,因此我哭。(2分) 【小题1】伯瑜的孝体现在为母亲的年迈和自己惹母亲生气而伤心落泪。司马芝的孝体现在遇贼时宁愿自己死亡也不愿丢下母亲,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拜托山贼。(2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解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3.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①又相之 ② 微管仲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字用法与“吾其被发左衽矣”中“左”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吾妻之美我者 C.一狼洞其中
B.其一犬坐于前 D.此皆良实
【小题3】子贡为什么对管仲是否仁德提出了疑问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小题4】结合本文孔子的看法谈谈怎样才是“仁”。(2分)
【答案】
【小题1】① 辅佐 ② 没有 【小题1】C 2分)
【小题1】桓公杀了管仲辅佐的公子纠,按当时的常理,他应该自杀殉主。但他没有殉主,却辅佐齐桓公。
【小题1】孔子认为管仲的这种行为成就了大义,是仁德的。虽然他没有殉主,却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给人民带来了利益,促进了社会文明和发展,是比自杀更好的选择。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例句中和C项中的“左”用法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作分析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孔子的言行来谈什么才是“仁”即可。
4.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①者,谒者②操以入。中射之士③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战国策》)
注释:①荆王:楚王,疑为顷襄王。②谒者:禀报的人。③中射之士:即中射士,王宫的卫士。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2分) (1)可食乎( ) (2)因夺而食之( ) (3)是臣无罪( ) (4)而明人之欺王( ) 【小题2】翻译句子。(2分)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小题3】根据文中内容回答。(2分)
中射之士认为自己不该杀,讲了哪几条理由?(用自己的话来说)
【答案】
【小题1】(1)吃 (2)于是 (3)这;这样 (4)表明
【小题1】况且有人给大王献来不死之药,我吃了,大王就把我杀死,这药就成了死药。(2分) 【小题1】两条理由:其一,我问过传达官,他说可以吃,我才吃,所以我没罪,罪在传官。其二,人家献的是不死之药,我吃了这药后,大王把我杀了,那就证明“不死之药”是假的。说明大家欺骗了君王。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中射之士认为自己不该杀即可。
5.文言文阅读。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⑤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1)未尝稍降辞色 (2)俟其欣悦 (3)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4)今人可不勉乎 【小题2】以下四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
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D.益慕圣贤之道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小题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有何异同?(2分)
【答案】
【小题1】(4分)(1)色:脸色 (2)俟:等到、等(3)是:正确 (4)勉:勤勉、努力 【小题1】D
【小题1】(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或:(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尝、趋、执、叩各0.5分,意思通达)
(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为、日、进、退各0.5分)
【小题1】(2分)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答到其中一点即给1分)
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不同点各讲出一点即可得1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解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都理解为助词“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理解文本内容,比较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的异同,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6.孙权劝学(10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字。(4分)
⑴但当涉猎( ) (2) 及鲁肃过寻阳( ) ⑶蒙辞以军中多务( ) (4)见往事耳(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小题3】请写出文中形成的一个成语并解释。(2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