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②弋(yì):将绳子系在箭上射。③烛邹,齐景公的臣仆。
A.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 B.宋无长木( )
C.景公好弋( ) D.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 【小题1】、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诏吏杀之②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B.①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①邻有短褐而欲窃之②以其罪而杀之
D.①臣以王吏之攻宋也②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小题2】、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⑴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⑵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小题3】、理解填空。(4分)
同样是为了达到劝谏的目的,【甲】文中墨子采用的是 的方法劝说楚王,而【乙】文中晏子则采用 的方法来劝说景公,虽然方式都很委婉,但结果不同,从中可以看出楚王是个 的人,景公是个 的人。
【小题4】、这两段有关劝谏的选文,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示?(2分) 【答案】
【小题1】A 破 B 多余的 C 喜欢,爱好 D 原因,缘故 【小题1】B
【小题1】⑴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正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 ⑵把烛邹的罪状列举完毕,晏子请示杀了烛邹。
【小题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以退为进的归谬法(正话反说) 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机智善辩、正直
【小题1】示例一:劝阻他人也要讲究方法,有时应学会避其锋芒,反而会事半功倍。 示例二:人与人交流需要掌握适当的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应做到趋利避害。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解析】略
12.(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10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①行拂乱其所为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D.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②皆以美于徐公
【小题2】把“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小题3】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甲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从战争说起,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甲乙两文善用排比等修辞手法,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给文章增添了气势。
C.甲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D.甲乙两文都是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答案】 【小题1】A 【小题2】
译文:凭借(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要么不战,战就一定能取胜。 【小题3】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A项的两个“是”都是指代作用“这”;B项中“发”的意思分别是“被任用”和“发出”;C项中的“拂”分别是“违背”,“ 通弼,辅佐”; D项中“于”的意思分别是“由于,表原因”,“比”。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亲戚”是“内外亲属”的意思;“畔”是“背叛”的意思;“君子”指的是“实施仁政的国君”。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仔细阅读文章,通译全文,逐项分析,可以看出C项中两文并非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的,所以C项有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课外文言文阅读 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①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②也。一则愿③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④感伤,故泣耳。”师恻然⑤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释:①书舍:书塾。 ②亲:父母。 ③愿:羡慕。 ④中心:内心。 ⑤恻然:悲伤的样子,此指怜悯同情的样子。
【小题1】对文中画横线句“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白地指导你,不收学费。 B.未成年人如果立志读书,我可以白教,不收钱财。 C.你如果有志气,我情愿白教你,不要求你给学费。
D.你如果有读书的理想,我愿意白白地指导你,不收学费。 【小题2】文中的邴原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小题1】A
【小题2】贫不丧志,立 志求学,刻苦求学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中注意“苟”“徒”“求资”的翻译。根据各个选项,排除。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把握文章内容,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先了解其精神,然后再分析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①。学毕,乃牧豕②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 延及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③主人,而称 鸿长者。于是,始敬鸿,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注】①不为章句:不死记章句。②豕:猪。③责让:责备批评。 【小题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悉以豕偿之 。
【小题2】下列不属于梁鸿“尚节”具体表现的两项是( )( ) ①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 ②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③以身居作,以偿主人之失 ④耆老称鸿为长者 ⑤主人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小题3】主人从“ ”到“ ”的态度转变,直接原因是 , 而根本原因是他被梁鸿 的高尚节操所打动。
【答案】
【小题1】都用猪赔偿给他。(悉、以) 【小题2】 AD
【小题3】犹以为少悉还其豕邻家耆老共责让勇于担当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①为读书方法,④表示一种尊敬。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3】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文言文阅读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曦: 或: 俱: 【小题2】翻译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小题3】 两段文字都对江水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请你简要分析两段江水在特点上有何异同?
【答案】
【小题1】日光,这里指太阳。 有时 全、都
【小题2】(1)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小题3】相同点:都突出水流很快的特点。
不同点:甲段还突出了江水的水势之险;乙段突出了江水清澈的特点。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字词的含义,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本题中“曦”: 日光,这里指太阳;“或”:古今异义,有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两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注意下面词语的解释:至于、绝、箭、奔。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两文,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进行比较判断。相同点:都突出水流很快的特点。不同点:甲段还突出了江水的水势之险;乙段突出了江水清澈的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翻译】
(甲)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乙)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