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板间的摩擦力怎样变化。 3.记录:把材料名按照要求填写在活动作*可以增大摩擦力的材料是:镁粉、松香,业第4页上。 可以减小摩擦力的材料是:滑石粉、水、4.小结:有些材料能使接触面变光滑,从洗洁精、机油、蜡。 而减小摩擦力;有些材料能使接触面变粗糙,从而增大摩擦力。 活动四:生活中的摩擦力(P8)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讨论:教材上的四幅图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摩擦力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摩2.讨论:图中的方法是为了增大还是减小摩擦力? 擦力在有些情况下对人有3.调查: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例子。 利,在有些情况下对人有害。
9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二单元 物质的溶解
单元概述:
本单元教学内容在《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试行稿)》中所对应的内容与要求是:知道水的特殊性质(如溶解性),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些是可逆的。同时,本单元对应的探究要求是用简单的实验探究事物的性质。因此,本单元教学设计了三个主题:溶解、溶解的多少与快慢和食盐的提取,分三课时完成。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2.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
3.知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不同。
4.初步了解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会发生变化。 5.关注生活中利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感受溶解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6.初步认识有些变化是可逆的。
7.进一步提高设想、实验、观察、比较等探究能力。
10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一课时:溶解(P10—P1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溶解现象。
2.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质能溶解。
3.了解一些生活中利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
4.增强探究生活中溶解现象的兴趣,体会溶解现象对于实际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是使学生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教学难点:
是初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实验小车、尺、测力计、钩码、配套投影片。 活动名称 教 具 学 具 活动一: 清水、食盐、蔗糖、沙、溶解现象 搅棒 面粉、高锰酸钾、藕粉、食用油、酒精、麦片、活动二: 味精、黏土、清水、小哪些物质能溶解 烧杯若干、搅棒、小匙、吸水纸 活动三: 相关投影片或者图片。 生活中的溶解实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溶解现象(P10)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实验:在三杯水中分别加入少量的食盐、 *注意学生在水中加入食盐、蔗糖、沙的 蔗糖、沙,充分搅拌,观察静置后的现象。 量,不宜太多,否则会导致食盐溶液饱和,2.记录:把搅拌后和静置后的现象画在活干扰观察效果。 动 *可以提醒学生在每一次使用搅棒之前,作业第8页上。 先在清水中冲洗一下,以防干扰实验现3.讨论:三种现象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象。食盐、蔗糖与水搅拌后,好像消失了 一样,静置片刻后,没有下沉、分层现象; 沙与水搅拌后,液体里悬浮着很多沙粒,4、小结:食盐、蔗糖与水充分混合后,液静置片刻后,沙粒下沉。 体澄请而透明,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沙与*建议设置两个大广口瓶,贴好标签,分水充分混合后,液体混浊,说明沙不能溶解别回收食盐水和蔗糖水,在后面两课的活于水。 动中加以利 用,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 活动二:哪些物质能溶解(P11)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思考:哪些物质像食盐一样能溶解在水中? *可以提供教材上显示的物质,也可以2.讨论:判断物质是否溶解的方法。 鼓励学生选用他们感兴趣的物质。 3.实验:把面粉、食用油等各种固体和液体物*在学生讨论判断的方法时,教师应注质 意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 与水混合,观察、比较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作 *能够发生溶解的是:味精与水、酒精
11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业第9页上。 与水、高锰酸钾与水。 活动三:生活中的溶解实例(P11)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观察:测力计的结构。 2.讨论:测力计为什么可以测出力的大小? 3.操作:自己尝试用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4.讨论:大家测出的结果一样吗?每个人的测量方法有*让学生先自己尝试什么不一样? 一下.感受到使用方5.阅读: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法不同,测力计测出6.操作:正确使用测力计,再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的力的大小也不同。 7.记录:完成活动作业第1页第二部分。 活动四:弹力的应用(P2)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阅读:教材第11页的内容。 *教师还可呈现其他一些图文资料,以帮2.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水溶解物质助学生拓宽思路,同时也激发学生关注生的实例。 活中溶解实例的兴趣。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