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创新
第一节 创新及其作用
一、创新的涵义
首先提出创新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
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
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
二、创新与维持的关系
创新与维持的关系:
①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维持是创新的基础和延续;
②维持是为了给创新提供平台和条件,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 ③创新则是为了更高层次上的维持提供依托和动力;
④只有维持没有创新就会陷入僵化和倒退,只有创新没有维持就会变动不定和陷入混乱,创新的目的也就难以实现。
⑤卓越的管理是维持和创新的最优组合。
创新与发明创造的关系:
①发明创造是指研究活动本身或其直接结果,创新是发明的商业化过程或商业化结果,发明创造先于创新,创新是发明创造的应用;
②发明创造不一定就成为创新,如发明创造的结果被遗弃或遗忘,那就不是创新; ③创新是发明创造的拓展,是发明创造的价值转化和实现过程; ④创新的核心在于创造。
创新与研究开发的关系:
①研究开发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总称,是创新的前期阶段,是创新的物质和科学技术基础;
②有研究开发不一定就有创新,创新也不一定非要有研究开发。
创新与模仿的关系:
①模仿是某个组织首先采用新技术后,其他组织以他为榜样,也相继采用这种技术的行为。模仿是创新传播和扩散的重要形式之一;
②创造性模仿本身就是创新的方法之一,人类的创新一部分来自于原创,一部分来自于模仿。
三、创新的类别与特征
创新的类别:
①从规模及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
②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消极防御型创新和积极进攻型创新; ③从创新发生的时期:系统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 ④从创新的组织程度:自发创新和有组织的创新;
⑤从创新的内容:概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制度创新。
创新的特征:①创造性;②风险型;③效益性;④动态性;⑤时效性;⑥综合性。 创新风险来源于:
①创新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研究开发、生产经营、营销推广等;
1
②信息不对称。如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创新其实别人也在研究,而别人先研究出来; ③创新的效益、利润回报事先难以估计,可能出现实际效益或利润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情况。
四、创新的作用
创新的作用:
①创新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之道; ②创新是提高效率之途; ③创新是获得高效益之法; ④创新是加强管理之道;
⑤创新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之本。
第二节 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一、概念创新
创新始于概念创新;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端;创新并不需要多么高深、复杂的理
论,最新奇最成功的概念往往产生于最普遍的常识之中。
概念创新的基础是逆向思维。
概念创新需要具备三个条件:①专业知识;②自身的力量;③市场的动力。 概念创新的基本来源是激发创意和创新途径。
二、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并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组织的目标加以变革,并
对组织成员的责、权、利关系加以重新设置,形成新的人际关系,并使组织功能得到发展。
组织创新的主要内容:①价值观的创新;②工作方式的创新;③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
④职能结构的创新;⑤组织结构模式的创新(最重要的内容);⑥企业重组并购。
在实践中组织结构创新的三种模式:①兼并;②分割;③创新全新组织。
企业价值观演变的三个阶段:①最大利润价值观;②委托管理价值观;③工作生活质量
价值观。
企业工作方式转变四个时期:①工作专业化时期;②工作轮换和工作扩大化时期;③工
作丰富化及特征再设计时期;④运用社会技术系统方法时期。
现代企业的组织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企业组织创新;②企业内部组织体制构造的
创新(小型化、简单化、弹性化)。
三、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以其构思新颖和实现商业化成功为特征和前提的活动,即将技术变为商品并
在市场上得以销售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行为和过程。
技术创新的五个特征:①技术创新的市场性;②技术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③技术创新
的系统性;④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⑤投资的高风险性。
技术创新分为:①技术推动型创新;②市场拉动型技术创新。
四、产品创新与市场创新
产品创新对于改善产品的生命周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将产品生命周期的抛物线改变为
驼峰型或扇形,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2
产品创新可以选择三条路径:①技术型产品创新族;②市场型产品创新族;③技术—市
场—产业产品创新族。
市场创新同营销的历史紧密相连。主要内容:①创造与新技术产品相适应的市场购买力;
②创造新的消费理念;③创造新的消费方式;④创造新的消费文化;⑤创造新的消费政策;⑥创造新的消费条件;⑦创造与消费需求相适应的消费知识。
五、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调整和优化各方面的关系,明确各方权利和利
益,完善组织结构及各项规章制度,合理配置各种要素,以获得更大追加利益的活动。实质是利益格局的调整。
制度创新的一般过程:
①形成“第一行动集团”,第一行动集团指预见到潜在利益,并认识到只有进行制度创新才能得到这种潜在利益的决策者,对制度创新起着主要作用。
②第一行动集团提出制度创新方案;
③第一行动集团按照最大利益原则对各种可提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 ④形成“第二行动集团”,即形成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帮助“第一行动集团”获得利益的组织,它能够促使“第一行动集团”的制度创新方案得以实现;
⑤“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共同努力,实现制度创新。
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观念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密切相关的:
①管理创新是一种手段、方式,而不是最终目的; ②管理创新是一个持续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 ③管理创新贵在新、贵在超越,而不是生搬硬套; ④管理创新的主体是全体员工,而不仅仅限于企业家。
第三节 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的涵义与特征
创新思维——管理者积极探索环境与组织自身发展中的未知领域,开拓和创建组织发展新
局面的思维活动。
激发创新思维的因素:①目标(首要因素);②意志(保证因素);③兴趣;④情感。 创新思维的特征:①新颖性;②灵活性;③艺术性;④探索性。
二、创新思维的作用与意义
创新思维的作用:
①创新思维是一切管理知识和经验的源泉; ②创新思维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③创新思维可以开辟管理活动的新局面。
创新思维的意义:
①知识和经验为创新思维提供契机;
②知识和经验为管理者确定创新思维的聚焦方向; ③知识和经验决定着管理者创新思维的质量。
第四节 创新的过程与组织
一、创新的过程
3
创新的过程:①寻找机会;②提出构想;③采取行动;④持之以恒。
创新的契机表现在:①技术的变化;②人口和顾客的变化;③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④
文化、价值观的变化;⑤生产经营中的困难或瓶颈;⑥组织意外成功或失败。
二、创新的组织
对创新组织的要求:
①正确理解和扮演创新“管理者”角色; ②创造促进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③制定弹性工作计划; ④正确对待失败;
⑤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 ⑥处理好维持和创新的关系。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