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我国古代文学芦苇意象与题材思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3 7:15:5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我国古代文学芦苇意象与题材思考

1.古代文学芦苇意象与题材的搭配模式 1.1 芦苇与荷花

荷花婀娜多姿,有红色和白色,是观赏价值很高的一种花卉。荷花作为水景中的重要景观,是亭台楼阁、回廊幽径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周围会配植一些水生植物,其中就有芦苇。池荷杂岸苇,香气散月夕,荷花与芦苇的结合的景色令人沉醉。

孟郊是这样结合芦苇与荷花的,蒹葭得波浪,芙蓉红岸湿;杜牧是这样描述的,蒹葭露白莲塘浅,砧杵夜清河汉凉;王维则吟芦笋穿荷叶,菱花罥雁儿。在诗人的笔下,芦苇与荷花的搭配总是让人有一种贴近自然的感觉,不仅如此,有时两者还能体现出旷达自由的江湖意蕴。如郭印《和何子应游金璧池二首》其二:徜徉清水曲,盼峦绿杨边。欲并师商席,同登傅说船。万荷齐舞扇,一苇独行天。满目江湖趣,无劳涉大川。可以看出,文人们对芦苇与荷的关注不在于色彩姿态,而是老成美和意境美。 1.2 芦苇与蒲草

蒲草与芦苇一样,都是杂乱丛生,生命力旺盛。曾巩仿佛偏爱芦、蒲的结合,《送陈商学士》:溪头蒲苇各萌芽,山海最繁花已堕。还有《上杜相三首》其三:转觉忧余好尚孤,较量唯合老葭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杨万里也钟爱芦苇这个意象:芦荻叶深蒲叶浅,荔支花暗练花明。 1.3 芦苇与茅

茅,多年生草本植物,和芦苇一样是生命力旺盛的草类,茅草经常用来盖房屋,和芦苇一样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邓肃对白苇黄茅钟爱有加,曾写道:穷山触目纷茅苇,此意昏昏谁可洗、齑盐昔者谩儒宫,苇白茅黄处处同、请公文急出新格,一变茅黄兼苇白。

《洞仙歌》中有句诗很有意境,望孤村,两三间,茅屋疏篱,溪水畔、一簇芦花晚照。如此几个词便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仙境。芦苇与茅的搭配总是能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微妙感觉,表现出幽静美好的自然环境和作者自得其乐的感情。如苏轼《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黄州小郡隔溪谷,茅屋数家依竹苇;史浩《满庭芳·柴作疏篱》:柴作疏篱,茅编小屋,绕堤苦竹黄芦。老翁蜗处,却自乐清虚;吴潜《疏影·嗤琼笑玉》:落雁寒芦,翠鸟冰枝,近傍三间茅屋。 1.4 芦苇与竹

苏轼曾说:芦笋初似竹,稍开叶如蒲,芦苇与竹很相似,中空外直。司马光在《松江》其二中写道:长芦瘦竹映渔家,灯火渺茫寒照水。外形相似的两者经常同时出现在郊外风景中,杨万里《出北关门送季舍使虏》:霜外汀洲芦叶晓,雪余园圃竹梢斜,还有赵讷轩《句》:门外须臾风竹定,橹声摇曳出芦花。

自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了黄芦苦竹的结合,后来很多文人都沿袭这个意象组。周邦彦的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张炎的苦竹黄芦,都是梦里游情、白玉蟾的黄竹绕檐黄蚁战,白芦映水白鸥眠,还有红蓼丹枫,黄芦白竹,总胜春桃李。芦苇和竹一样可以表达淡泊不羁的心境,如郑刚中的《修修窗前芦》:修修窗前芦,孤瘦倚青玉。心虚知夜凉,风叶乱相触。使我入幽梦,如在江湖宿。方兹困炎曦,爱尔眼中绿。奈何柔脆姿,行犯秋气肃。霏霏霜露中,菱荷等摧覆。大抵无劲节,不及岁寒竹他还写道:小小轩窗冷逼人,竹无俗韵水无尘。正如芦苇潇湘浦,不见樊然花柳春。 1.5 芦苇与大雁

芦苇和大雁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被结合在了一起,《尸子》里面记载:雁衔芦而捍网,牛结陈以却虎。雁衔芦意思是大雁为了自卫嘴里面含着芦苇,也比喻为了躲避有谋害之心的射弋者,让崔涂的如何万里计,只在一枝芦。李白也曾用芦苇和大雁的意象来比喻自己的悲惨遭遇,《鸣雁行》: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一一衔芦枝,南飞散落天地间,连行

接翼往复还。客居烟波寄湘吴,凌霜触雪毛体枯。畏逢矰缴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君更弹射何为乎。

不仅是在诗歌中,芦苇与大雁在题画诗作中几乎也成为固定的搭配,一想到宋代画家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映入眼帘的就是芦苇和大雁。可见芦苇和大雁的组合历史悠久,被各路文人雅士引用到作品中。 1.6 芦苇与鸥鹭

鸥鹭和芦苇显然构成一幅秋高气爽的图景,黄庚《秋吟》中的芦花零落点汀洲,白鹭飞边泊小舟就是一幅爽朗的清秋图。也可以构成孤寂的冷秋图,如《赠画山水兄弟》的秋声飒飒芦苇寒,惊飞白鹭起前滩,《和水禽》的白鸥远远随潮上,隐映寒芦两岸秋,还有《西江月·待雪》的萧萧风叶乱黄芦。寒入一滩鸥鹭。

此外,二者的结合可以表现出一种清闲自由的环境和作者淡泊名利的高尚节操,如一副纶竿一只船。蓑衣竹笠是生缘。五湖来往不知年。青嶂更无荣辱到,白头终没利名牵。芦花深处伴鸥眠。文人们对芦苇意象从写形逐渐到写神。 2.芦苇意象的情感意蕴和人格象征 2.1 芦苇意象寄托离愁思乡之情

最早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为芦苇意象披上了一层清冷的面纱,成为秋季的代名词,文人墨客都喜欢借此咏物言志,表达悲秋伤怀、离愁思乡、客旅惆怅的思想情感等。 秋天芦花变白,落叶纷纷,触发人们感怀岁月的流逝,方回在《次韵汉臣闵口渡》中感慨:岁月匆匆雁往回,马头西去又东来。不知自有乾坤后,几度芦花谢复开。《秋日》中芦已成花衰鬓白,枫犹染叶醉容丹。人间岁月几羊胛,身外勋名一鼠肝。领略秋光无限意,东篱闲掇落英餐。

白居易在《风雨晚泊》中的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表达的孤苦无依的愁苦之情可见一斑。漂泊者本就居无定所,思乡心切,芦苇意象便成为人们表达客旅惆怅之情的不二选择。方岳在《闻雪》中说黄尘没马长安道,残酒初醒雪打窗。 客子惯眠芦苇岸,梦成孤浆泊寒江。侯畐在《暮雨》中说暮雨生寒衣袂薄,楚乡客子正伤情。扁舟莫向芦边宿,夜半西风有雁声。 2.2 芦苇意象象征隐士

芦苇是水生植物,渔父居于水边,芦苇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景物,芦苇意象便象征了远离世俗喧嚣的隐士们,表达作者超脱世俗、固守情操的淡泊情怀。如徐积《渔父乐》: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渔唱歇,醉眠斜。纶竿蓑笠是生涯。隐者以芦苇为伴,享受无拘无束的生活,追求身心的平静和淡泊。武衍曾享受:数弓蔬地一方池,吾爱吾庐只自知。芦碧补交杨柳缺,柽红搀上藕花迟。翠阴围合疑无日,涼意萧骚剩有诗。君欲重来须更待,嫩烟浮动晚晴时。 3.结语

芦苇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与不同的植物动物的搭配表现出不同的效果,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漂泊者随遇而安,思念家乡,芦苇意象便添加了一丝萧瑟和凄冷。隐士们不慕名利,超脱世俗,追求身心平静,芦苇意象便成为他们的情感寄托。可见芦苇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搜索更多关于: 我国古代文学芦苇意象与题材思考 的文档
我国古代文学芦苇意象与题材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wesg26yjv6tzp834d3b207lq1bbd101ejo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