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正常,汗已擦干,再进行温水淋浴 截肢后的康复
一、安装假肢前的康复治疗1、术前康复训练2、术后康复治疗3、残肢护理与保健
1、术前康复训练。 对于非急性外伤引起截肢的患者,建议在截肢手术前实施物理治疗、关节活动训练和肌力增强运动训练。术前康复训练可以在术后改善全身功能,降低关节活动受限,提高控制假肢的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2、术后康复治疗
1)截肢者的心理康复。 截肢对截肢者精神上的打击胜过身体的打击,因此,心理上的康复尤为重要。帮助截肢者结识一些穿假肢的残疾朋友,树立康复信心,患者之间的现身说法效果更好。帮助截肢者面对现实,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2)术后残肢锻炼
主要目的是:①增强残肢血液循环,促进残肢康复和定型②降低残端敏感度,增强残肢力量和承重能力③防止关节挛缩畸形,纠正已经产生的挛缩,保持和增加关节活动度④增强肢体和躯干的肌力和协调性,为以后使用辅助器具做准备 ⑤防止卧床并发症,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促进早日全面康复,回归社会。 术后1-3天的锻炼 。被动活动训练
术后3-10天的锻炼。残肢的主动性训练。 身体其它部位的锻炼: 例如肩部、躯干、对侧下肢等。 转移或行走训练(根据身体状况)
术后10-14天的锻炼。 当伤口开始愈合时,残肢做轻微的等张训练,强调下列训练:臀-伸展、内收、外展、内旋,膝(膝下截肢)-伸展,身体其它部位的锻炼,转移和行走训练: 术后2-3周的康复训练 。术后2-3周伤口愈合:残肢表面锻炼:降低敏感度,增强末端承重能力,残肢的肌力及活动范围训练,全身肌力、平衡协调能力等活动能力训练,转移训练,残肢消肿:弹性残肢套或弹性绷带,临时假肢穿戴后的平衡及行走训练
3)截肢术后2周至装配假肢前:约2个月,上述残肢训练仍然适用,这一阶段重点:1)残肢消肿定型:按摩,弹力绷带绑扎,弹性残肢套2)防止残肢畸形3)临时假肢训练
4)截肢术后至安装假肢前的的康复目的:防止关节畸形,促进残肢定型,防止卧床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
5)截肢术后的康复方法1、保持正确的关节位置2、常见的不理想的残肢条件3、术后即装假肢4、术后临时性假肢
6)临时性假肢装配时间与目的 ll装配时间:伤口愈合,拆线后即可 。目的:早期康复训练,增强肌力,锻炼身体,保持行走感觉记忆,促进残肢定型,减少卧床并发症
7)残肢的正确体位:术后至装配假肢前:防止残肢畸形,下肢残肢畸形:髋关节---屈曲,外展,膝关节---屈曲
8)残肢护理与保健1)弹力绷带的包扎:2)残肢的清洁
9)正式假肢装配时间:截肢术后残肢形状、体积不再继续变化,为残肢定型,残肢定型后可装配正式假肢,残肢自然定型需要半年以上,使用弹力绷带、临时性假肢后要2-3个月 二、截肢:截肢不是治疗的结束,而是截肢者康复的开始,截肢者康复最好以康复组的形式工, 康复工作必须早期介入,尽量保留和创造理想的残肢
1、理想的残肢1)适当的长度,以保证有足够的杠杆力控制假肢2)良好的承重功能和控制假肢的功能3)骨与关节无畸形,具有良好的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4)有利于假肢的悬吊 5)残肢形状呈圆柱状6)残肢末端有适当的软组织,软组织有一定的硬度7)皮肤耐压耐磨8)切口瘢痕呈线状,与骨骼无粘连9)皮肤感觉正常10)局部无压痛
2、截肢平面选择的原则:根据临床病变的位置,根据安装假肢后可能恢复的肢体功能
9
3、截肢的目的与截肢平面选择的前提条件:要将全部病变、异常和无生机的组织切除,这是截肢的目的,也是截肢平面选择的前提条件。
1)赛姆截肢①残肢末端有良好的承重功能;②膨大的残肢末端呈锤状,具有良好的悬吊、固定功能,有利于假肢悬吊悬吊与固定。③赛姆假肢的外观和功能都比足半脚好。 2)膝下截肢:下1/3软--长残肢:组织明显减少,血运不好
中1/3:有足够的软组织和足够的残肢长度,是为理想部位的截肢,适合装配各种小腿假肢 上1/3--短残肢:控制假肢的能力较差
3)膝部截肢(膝关节离断)膝离断截肢优点:良好的末端承重能力,良好的假肢控制能力,良好的悬吊功能
近膝部截肢:膝上8cm内——股骨髁截肢:承重不如膝离断截肢,残肢太长,只能用膝离断关节,建议:截肢平面尽量不要选在此处。 膝下5cm内:小腿残肢太短,无法控制假,按膝离断处理,承重能力强
4)膝上截肢:大腿截肢:会阴下5CM以上,膝关节间隙之上8CM以上。
5)髋部截肢:髋部离断:半骨盆切除、髋关节离断和大腿极短残肢(会阴下5CM以内)。 6)肩部截肢:包括肩胛带截肢,失去肩、肘、腕三个关节。应尽可能保留肱骨头,这样既可以保持肩关节的正常外形,又有助于假肢接受腔的适配、悬吊和稳定
7)上臂截肢:尽可能保留肱骨的长度,上臂假肢的活动功能取决于残肢的杠杆力臂、肌力和肩关节活动范围。
8)肘关节离断:肘关节的离断,上臂和肩部动作基本保持正常,其末端肱骨髁隆起,有利于接受腔的悬吊。肘关节离断是理想的截肢部位。
9)前臂截肢:要尽量保留长度,残肢越长,杠杆力臂越大,其旋转功能保留也越多,越有利于假手旋转功能的发挥;同时,肌肉保留的越多就越容易获取良好的肌电信号,这对装配肌电假手是非常有益的。
10)腕关节离断:残肢保留了前臂良好的旋前、旋后功能,悬吊性能很强,使残肢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儿童截肢部位选择的原则:尽量保留残肢长度,尽量做关节离断,保留远端骨骨骺,可以做肌肉成形术,不适合做肌肉固定术,不适合做胫腓骨融合 三、上肢假肢
1、上肢假肢的结构:腕手机构—手头、手皮,接受腔,控制部分,连接件
2、肌电手——前臂截肢者好的选择,适应症:双侧前臂截肢 / 前臂+上臂 / 双侧上臂 不适合装肌电手的情况1)残肢过短:无电极安放位置、接受腔固定不好2)疤痕过多:例如烧伤3)神经损伤:例如电击伤
体外力源假手:单通道:只有手掌张、合,双通道:手掌张、合,旋腕 缺点:代偿功能有限,价格高,重量大
3前臂索控手:适应症:肌电信号差,经济条件差,自身力源假手,手头可以开闭,重量轻,价格低,缺点:不能实现旋腕,手头开闭不如肌电手自如
4、上肢假肢接受腔上肢假肢接受腔与下肢假肢接受腔的区别:承重要求不高,更重视定位和悬吊悬吊:前臂——髁上包容悬吊 腕离断——尺骨、桡骨茎突
5上肢假肢的控制部分:装饰假手的控制部分:没有或很简单,肌电手控制部分:电极,放大和开关电路,驱动电机,电池。对假手功能起关键作用,锁控手控制部分:背带+控制绳索,对假手功能起关键作用
6、上臂假肢与前臂假肢的不同:上臂假肢增加肘关节,上臂假肢接受腔悬吊:肩部和背带 7、截肢平面选择的原则:尽可能保留残肢长度,但是同时要考虑截肢部位软组织情况,腕关节离断截肢,保留尺骨茎突和桡骨茎突,保留前臂的内外旋转功能
10
8、腕离断截肢—腕离断假手:与普通前臂手的区别:假手头比键手小一号,软性内接受腔,悬吊:腕部悬吊
优点:腕离断不用肘关节悬吊,活动更灵活缺点:腕离断腕部偏粗,装饰效果较差
9、普通上臂手和肘离断假手的不同:肘离断手:壳体式,肱骨内、外髁悬吊(无需肩部悬吊和肩带)
四、下肢假肢:人体下肢的主要功能:是站立、行走、跑、跳 。
1、使用下肢假肢的目的:是使截肢者尽可能地恢复失去的正常外形、重建已失去的站立、行走等功能。
2、一具功能良好的下肢假肢具备条件:合适的长度;穿戴舒适;正确的假肢承重力线;步态近于正常;重量适中;外观近似健肢
3、膝下(BK)假肢的结构:主要由足踝机构、接受腔和连接件等几部分,接受腔——人体与假肢的接口,踝足机构——决定小腿假肢的功能
4AK假肢膝关节功能:屈曲与稳定:行走屈曲,站立稳定,助伸:模仿股四头肌,摆动期控制:小腿摆动速度和频率
5截肢者与假肢配合的两大问题:1)假肢设计和制作:假肢功能组件选择不当:足踝机构选择不当、 膝关节选择不当,接受腔设计问题,假肢对线不正确(2)截肢者本身的问题:残肢畸形,残肢耐磨、耐压能力差,肌力、体力偏弱,协调、平衡能力差
6、假肢对线:精确的对线是一具理想假肢的必备的条件,定义:确定接受腔与假肢各组件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分类:工作台对线、静态对线、动态对线
7、安装下肢假肢后的基本训练:穿戴假肢训练,站立训练:站立,平衡,残肢承重,平行杆内行走训练,平行杆外行走训练 8、安装下肢假肢后的临床适配检查
临床适配检查的目的:评估假肢、假肢和使用者的配合、截肢者穿戴假肢后功能恢复的效果是否达到假肢康复的基本要求。
假肢的临床适配检查之初检:初检是假肢初步安装、试样、调整后的检查; 假肢的临床适配检查之终检:终检是假肢康复质量的最终评定,只有通过了终检的假肢才准许交付截肢者正式使用。
9、下肢假肢的功能恢复评定:截肢者经历了高级功能训练之后,需要对其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估。假肢代偿功能的评价有“基本功能评定”和“社会活动能力评定”
10、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定的优点:在假肢康复前后,可以利用步态分析设备测试上述运动数据,通过与正常人比较,或康复训练前后的比较,就能客观地了解截肢者的步态特点和康复治疗效果
11、上肢假肢的功能恢复评定
截肢者装配上肢假肢后,功能恢复的最终效果如何,需要有一个客观的评定。上肢假肢的功能评定主要有三项内容1)单侧上肢假肢的功能评价2)双侧上肢假肢的功能评价3)肌电假手的功能评定要点
以上重点仅供参考,请大家以书本为主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