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六节 “中原之州”——河南省
滑县老庙乡第一初中 朱银忠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运用地图说出河南省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掌握河南省在工业和交通上的优势。
2、 过程与方法: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河“地上河”和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河南省人文地理特征,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热爱河南的情感。
教学重点:河南省的人文地理特征:治理“地上河”、历史古都、
工业和交通、人口和土地问题。
教学难点:黄河“地上河”和土地盐碱化的治理。 时间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2、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讨论和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具准备:央视旅游宣传片《老家河南》、河南交通规划片段,黄河
大堤景观图、开封府等多媒体图片,龙门石窟等自拍图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央视旅游宣传片《老家河南》,既让学生感受到河南城乡、山水的美,又开门见山引出课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一、 出示学习目标
投影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白“学什么”,“达到什么效果”。 二、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用5分钟认真阅读课本92—93页,认识河南省位置特点、众多的历史古都、工业和交通上的优势、人多地少的严峻问题,分析黄河“地上河”和盐碱地的治理措施,做到能上台板演或口答。
这样学生自学,我来回巡视、辅导,面向全体,关注学困生。 三 、小组互助,质疑讨论
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对自学中的疑难点分析讨论,如黄河“地上河”、土地盐碱化的治理,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合作探究,表达交流,“兵教兵”,达成共识。 四、 检查后教,精讲小结
我把教材进行灵活的调整,从忆河南、赞河南、忧河南三个方面来检查学习效果,做到精讲。
1、 忆河南
(1)、引导学生读“河南省位置图”,总结其地理位置特点。 (2)、运用图文资料,引出我省三大古都闻名遐迩,得出我省古都众多的结论。
2、 赞河南
(1)、引导学生在已有的河南省自然资源基础上,认识其工业部门和发展特点。
(2)、指导学生读“河南省铁路图”,分析其交通便利的特点和省会郑州的优势。
3、 忧河南
(1)、引导学生通过面积、人口数及人口分布图,得出我省人多地少的问题,并总结其人口分布特点。
(2)、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盐碱地改良前后的变化”,认识河南人民改造自然环境的成效,初步探究其改良措施。
(3)、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分析讨论黄河“地上河”忧患及其治理措施。
全课总结:我让学生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附河南颂歌:
古代豫州天下中, 古都洛阳和开封, 安阳殷墟享美名。 煤炭石油水火电, 冶金机械化学展。 铁路东西陇海线, 京广高铁南北干, 太焦焦枝京九线, 焦洛郑商枢纽站。 建设郑州航空港, 中原经济交通便。 别忘人多地少忧, 改造盐碱能高产, 治好黄河保平安。 板书设计:
“天下之中” 古都众多 河南省
工业发展迅速 交通便利 人多地少 土地盐碱化 “ 地上河”
当堂训练:
1. 陇海线和南北干线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依次相交于河南省的_____ 、 _____ 、 _____铁路枢纽。
2、下列旅游资源中,不在河南省的是( )
A.铁塔 B.龙门石窟 C.莫高窟 D.少林寺 3、河南省重要的工业部门有 、 、 、冶金、机械、化学等。
4、河南省土地面积约 万平方千米,人口逼近 ______亿,是全国人口最多 的省(第五次人口普查中)。
5、分析黄河“地上河”和华北平原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6、读右图回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