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 地球科学概论 试题代码: 611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 40 分)
[评分标准:列出核心内容,且表达正确即可得满分;核心内容不全或基本正确者,酌情扣0.5-3分]
答:1、成岩作用:由松散沉积物转变沉积岩的过程。
2、重力均衡:地壳物质为适应重力的作用,总是力求与其更深部的物质之间达到质量或重量上的平衡状态的现象。
3、晶质矿物:组成矿物的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成有规律的排列,符合空间各子结构或在任一方向上都是按着一定间隔和排列方式重复出现的矿物。
4、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形态、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及其相互关系。
5、地质灾害: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6、地温梯度: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米所升高的温度。 7、磁偏角:磁偏角是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或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平角。
8、差异风化作用:由于风化作用使岩石表面产生凸凹不平的现象。 9、承压水:发育于地下两个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10、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以后,如果没有受到强烈的构造运动而颠倒原有的位置,则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一层压一层,保持近水平的状态,延伸到很远才逐渐尖灭。
二、读图题(共30分)
阅读下面某地区地质剖面图,请根据所给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图略]
1、O、S、C、P、J、K、Q为地层及其时代,请说明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的类型、形成过程及其形成时代。(12分)
答:图中指示的不整合有两种,即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2分) 其中,O1、O2、O3、S地层与C、P为平行不整合接触(1分),形成时代为S之后,C之前(2分),其形成过程为O1-S时期地壳下降,接受沉积,S之后,地壳抬升,遭受风化剥蚀,C时期地壳再下降,接受C等沉积,致使S与C之间缺失D(2分);
C、P与J、K为角度不整合接触(1分),形成时代为P之后,J之前(2分),其形成过程为P之后地壳发生水平挤压运动,使P之前地层发生褶皱,并抬升,遭受风化剥蚀,形成风化壳,J开始地壳下降,接受沉积,致使C、P及其以前地层与J、K地层之间缺失T地层,并使两套地层产状发生高角度接触(2分)。
2、发育的褶皱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成时代?根据褶皱的轴面和两翼产状,图中的褶皱属于褶皱形态分类中的哪一类?(8分)
答:发育的褶皱基本类型为背斜和向斜(2分);形成时代为P之后,J之前(2分);属于褶皱形态分类中的倒转褶皱或同斜褶皱(4分)。
3、断层F1、F2的性质及其形成时代?(4分)
答:F1为逆断层,形成时代为P之后,J之前(2分);F2为正断层,形成时代为K之后,Q之前(2分)。
4、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如果该花岗岩体平面上呈近等圆形分布,请说明该岩体的产状?按着SiO2的含量,形成该花岗岩的岩浆应属于哪种类型?(6分)
答:该花岗岩形成于P之后(或S之后),J之前(2分);岩体的产状为岩株(2分);应属于酸性岩浆(2分)。 三、简答题(共30分)
1、简述大气圈的垂向结构划分及其依据,并说明各圈层大气的运动状态及温度等特点。(10分)
答题要点:地表以上根据大气的温度、运动状况及是否发育电荷等(2.5分),自地面向高空将大气圈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电离层)、散逸层(2.5分);其中,对流层大气呈对流运动、温度自地面向高空逐渐降低(1分),平流层大气呈水平流动,温度自低向高空逐渐增高,并发育臭氧层(1分),中间层大气呈对流运动,温度自低向高空逐渐降低,顶部出现弱的电离现象(1分),暖层空气稀薄,大气多处于离子状态,呈现水平流动特点,温度向高空增高(1分),散逸层温度向高空增高,气体向外空扩散(1分)。
[如果有部分答错或要点不全,酌情扣分] 2、简述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其主要依据。(10分)
答题要点:[答对和比较全面,可以得满分,如果内容不全,根据情况酌情给分]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2分)。 (2)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先后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7个显著的地震波速不连续界面。其中最主要的不连续界面有2个,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3分)。
(3)在莫霍面上下,纵波速度从7.0 km/s迅速增加到8.1 km/s左右;横波速度则从4.2 km/s增加到4.4km/s左右.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 km, 在大洋之下平均仅为7km。把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1分),莫霍面之下到古登堡面之间称为地幔(1分);古登堡面附近纵波速度由 13.6 km/s突然降低为7.98 km/s;横波速度从7.23 km/s到突然消失,此界面位于地下2885 km深度,此界面之上为地幔,之下到地心为地核(1分) 。
(4)另外,在上地幔内部还存在一个地震波的低速层,其深度一般在地表之下60 km-250 km之间。在低速层内,地震波速反而比上部减少5-10%左右,低速层的上下并没有明显的界面,地震波速表现为渐变的特征.低速层后来就被命名为软流圈。软流圈以上、岩石强度较大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称为岩石圈(2分)。
3、简述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及其主要成因,并说明泥质岩类在各变质作用类型中形成的代表性的岩石(至少举出8种相应的岩石)。(10分)
答题要点:[该题比较灵活,答对和比较全面,可以得满分,如果内容不全,根据情况酌情给分]
(1)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和活动性流体(2分); (2)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主要有:
1)接触变质作用,可进一步分为热接触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主要是岩浆侵入烘烤围岩而形成(1分);
2)动力变质作用,主要是发生构造运动,如断裂、褶皱等形成的(1分);3)区域变质作用,可进一步分为低压区域变质作用、中压区域变质作用和高压区域变质作用,主要是在大于范围内发生造山、埋藏等因素形成的(1分);
4)混合岩化作用,主要由于发生变质分异作用等因素形成的(1分); (3)热接触变质作用代表岩石为角岩(0.5分);动力变质作用的代表岩石为碎裂岩和糜棱岩(1分);区域变质作用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可以形成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麻粒岩等(2分);4)混合岩化作用代表岩石为混合岩(0.5分)。
四、论述题(共50分)
1、板块构造说的基本思想,举例说明板块边界类型及其划分,并阐述你对“板块构造的提出,被誉为地球科学上的一场革命”的认识。(20分) 答题要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分为上
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岩石圈可划分为若干板块,它们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板块边缘构造活动性很强烈;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5分)。
(2)板块边界有三种类型:①汇聚型边界,其两侧板块相向运动,可进
一步分为:俯冲型(如欧板块亚与太平洋板块)和碰撞型(如印度板块与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