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在于将发式研究应用于绘画鉴定,因此文中结合一些卷轴画进行了分析,并对上面某些人物的族属作了初步的判断,希望能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点线索。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发式研究毕竟只是绘画鉴定的一个辅助手段,我们对它不能过分依赖,应用时要注意分寸,以客观审慎的态度灵活运用。 注释
【1】《文物》1959年第5期,刘凌沧《中国画里的<胡笳十八拍图>》 《文物》1959年第6期,王去非《关于明摹胡笳十八拍的一些问题》 《文物》1959第6期,沈从文《谈谈文姬归汉图》
《中国画研究》1983年5月第三期,陈兆复《论契丹的绘画》
《文物》1983年第9期,李逸友《契丹的髡发习俗-从豪欠营契丹女尸的发式谈起》
《美术研究》1990年第4期,余辉《金代人马画考略及其它》 《朵云》1992年32册,余辉《金代绘画史初探》
《博物馆研究》1993年第2期,苏兴钧《宫素然<明妃出塞图>之考辩》 《文物》1995年第12期,曹星原《传胡瓌<番马图>作者考略》
《收藏家》1997年第1期,余辉《民族学是鉴定番骑类古画的依据—陈及之便桥会盟图卷年代考》
《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1期,余辉《陈及之<便桥会盟图>卷考辨—兼探民族学在鉴析古画中的作用》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8月 《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4月,彭慧萍《大都会博物馆藏<胡笳十八拍图>卷“官”字烫印之断代研究》
【2】《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载:“乌桓者、本东胡也??以髡头为轻便”。 南朝·宋·范晔著,中华书局,1965年
【3】如西夏国崇信佛教,李元昊甚至强制国民髡发,见《西夏书事校正》(元
昊)“欲革西夏旧俗,先自秃发,然后下令国中使属蕃尊此,三日不从,许众齐杀之,于是民争秃其发”。
清·吴广成著,龚世俊等校正,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5月 【4】《风俗通义》(鲜卑)“皆髡头而衣赭”。
东汉·应劭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乌桓者、本东胡也??以髡头为轻便,妇人至嫁时乃养发,分为髻,著勾决,饰以金碧,优中国有簂步摇。??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唯婚姻先髡头,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宴毕,然后配合。”
【5】《魏书》卷103《宇文莫槐传》:“人皆剪发而留其顶上,以为首饰,长过数寸则截短之。”
北齐·魏收著,中华书局,1974年
【6】《苏魏公文集》卷十三《前使辽诗·和晨发柳河馆憩长源邮舍》注。 宋·苏颂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7】《辽史》卷五十六,志第二十五,仪卫志二。元·脱脱等著,中华书局,1974年
【8】《晋书》卷九十七,列传第六十七。唐·房玄龄等,中华书局,1974年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靺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北狄《黑水靺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八外国列传第二《黑水靺鞨》。宋·薛居正等,中华书局,1976年
【9】《大金国志》卷三十九:“辫发垂肩,与契丹异,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色丝。”
宋·叶隆礼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三朝北盟会编》(1194年成书)卷三:“妇人辫发盘髻,男子辫发垂後,耳垂金环,留脑後发以色丝系之,富者以珠玉为饰。”宋·徐梦莘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元·陈淮著《北风扬沙录》“人皆辫发,与契丹异,耳垂金环,留颅后发,以色丝系之。”
明·楊循吉《金小史》卷一:“人皆辫发,垂金环,”
【10】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〇一杨汝翼《顺昌战胜破贼录》:“秃头辫发”。
宋·汤璹《德安守御录》:“建炎二年(1128)十二月廿八日,有北来一项群贼数万人??至黄州(今湖北黄岗县)皆剃头辫发,作金人装束。”摘自陈规《守城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南宋·宗泽《宗忠简公集》:卷七“髡头绞发,装著寒服”。 《宋会要·兵》“辫发露顶,肆行摽路”。
【11】《辽史》第五十六卷,志第二十五,仪卫志二,国服条“兴宗重熙二十二年,诏八房族巾帻。道宗清宁元年,诏非勋戚之後及夷离副使并承应有职事人,不带巾。”
宋·叶隆礼《辽志》:“契丹国内富豪民要裹头巾者,纳牛驰十头、马百匹,并给契丹名目,谓之‘舍利’。”
【12】《金史》卷四十三志第二十四輿服下“金人之常服四:帶,巾,盤領衣,烏皮靴。”
元·脱脱等著,中华书局,1975年
【13】本文中所有发式名称均为笔者命名,以便于记忆和指代。
【14】参看《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梁万龙《宝山辽代皇族壁画墓初考》
【15】辽庆陵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巴林右旗索博罗嘎公社王坟沟,其中以辽圣宗耶律隆绪的东陵壁画保存最好,圣宗于公元983~1031年在位,因此东陵的建陵时间也应在983~1031年之间。
【16】图见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485插图一二二,临摹图见刘永华《中国古代军戎服饰》P140图L-5。
【17】《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18】同【11】
【19】《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第3期,项春松《克什克腾旗二八地一、二
号辽墓》
【20】《文物》1983年第9期,李逸友《契丹的髡发习俗》:“有些民族的披发,是让蓄留的头发向后披至颈肩甚至背部,匈奴族的发型就是这样。诺颜乌拉发现的匈奴墓内出土的毛织物上的匈奴人像,证明匈奴人确是披发的。” 【21】《契丹国志》卷二十六《諸蕃記》之室韋國:“其俗,丈夫皆披髮,婦人皆盤髮,衣服與契丹同,乘牛車,以蘧蒢為屋,如氈車狀。??太祖併諸番三十六國,室韋在其中。”
宋·叶隆礼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2】《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列传》:东汉永元(公元89~104年)中,“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自此渐众”。鲜卑乃契丹前身。 《旧五代史》卷137《契丹传》:(痕德堇)乘“中原多故,北边无备,遂蚕食诸郡。鞑靼、奚、室韦之属,咸被驱役,族帐寝盛,有时入寇”。 【23】参看《人民画报》1989年第12期,《辽代陈国公主墓》 《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陈国公主与驸马萧绍矩的家世》 《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3期,《辽陈国公主家世考释》
【24】韩匡嗣(?~1031年),辽代幽州(今河北省安次)人,中书令韩知古三子。韩匡嗣曾历任都统、西南面招讨使等职,先后被封为燕王、亲王,死后追封尚书令。《辽史》中对于韩匡嗣的记载有些混乱和时间上的冲突,但可以判断韩氏死于1031年,1034年入葬。见元脱脱《辽史》第九卷,本纪第九,景宗下:“九月己卯(979),燕王韩匡嗣为都统。??冬十月乙丑(1025),韩匡嗣与宋兵战於满城,败绩。??乙亥(1035),诏数韩匡嗣五罪,赦之。??十二月乙卯,(1015)燕王韩匡嗣遥授晋昌军节度使,降封秦王。??辛酉(1021)??以秦王韩匡嗣为西南面招讨使。”第十卷,本纪第十,圣宗耶律隆绪一:“辛未(1031),西南面招讨使秦王韩匡嗣薨。??甲子(1024),遣郎君班赐秦王韩匡嗣葬物。??赠尚父秦王韩匡嗣尚书令。??冬十一月甲戌(1034),诏吴王稍领秦王韩匡嗣葬祭事。”
【25】《考古》1979年第4期,《内蒙古解放营子辽墓发掘简报》。
【26】《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第1期,《敖汉旗下湾子辽墓清理简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