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家长手册》新版
认知篇
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何不同
幼儿园和小学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性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幼儿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小学教育则属于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等特点,即让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因此,家长必须将适龄孩子送到小学接受小学教育。
2.幼儿园教育是“教养并重”,小学教育则是“已教为主”。
幼儿园除了对儿童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启蒙教育外,还要给儿童以生活照料和教育等。
小学则要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包括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每门课程不仅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还特别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幼儿园课程是综合性的,小学课程则以分科为主。
幼儿园课程将和领域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以主题方式呈现。小学则设有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自然、体育与健身、唱游、美术、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学科,还有各类兴趣活动和探究活动等。
4.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以游戏为主、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
幼儿园教育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小学教育非常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探究、讨论、表达等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
1 / 19
面对幼小衔接,家长应持怎样的态度种种问题,家长虽然要予以重视,但也不要过分焦虑。您应该做到:
1.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愿望
在关心孩子入学准备是否充分的同时,您也应关注一下自己的言语与态度。千万不要用:“上学就要‘收骨头’”等话来吓孩子,而应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如:“你真的长大了”“你越来越像个小学生了”“我们家要有个小学生了”……这样,孩子会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值得自豪。
2.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
一般而言,对学习是否感兴趣,生活是否有规律,在集体中是否合群,这三个方面的情况往往影响孩子入学后的适应情况。家长需要时时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等,应适当创造条件,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如:“让孩子自己起床、吃饭、收拾房间、整理物品,学会负担起应有的责任。
3.面对问题时积极与孩子沟通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您应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仔细观察他的行为,并给予积极的暗示,如:“你真有毅力呀”“你做得不错,但如果……你还可以做得更好”。总之,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但不要包办,也要尽量避免消极的暗示,如:“你为什么每件事情都做不好呢”“你真是不争气”。
每一个孩子都在以他独特的方式进步着,在幼小衔接这一特殊的发展阶段,孩子更需要支持和鼓励,请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成长过程吧。
关于幼小衔接,家长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在幼小衔接事情,家长往往特别关注孩子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您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方法全面了解孩子在心理、情感、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以下这些方面,可以帮助您分析、了解孩子的情况:
2 / 19
孩子是否对入小学充满期待和向往? 孩子是否能与周围同伴友好相处?
孩子离开家人,进入陌生环境后是否会沮丧? 孩子是否能自然地与家人以外的人交往?
孩子对阅读是否感兴趣?在阅读一遍故事后是否能回答相关的问题? 孩子能独立完成系鞋带、戴围巾、收拾玩具、整理书包等事情? 孩子是否会照顾自己,如:主动饮水、根据冷热穿脱衣服、独自按时睡眠?孩子是否会重复简单的口信?
孩子是否能熟练地使用纸、颜料、剪刀、胶水、水彩笔等物品? 孩子是否能说出自己的家庭住址和家人的姓名、电话号码? 孩子是否会承认自己不懂,而主动请求帮助? ……
3 / 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