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专题练习三 中学教学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2.B。解析: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而非唯一工作。
3.A。解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4.C。解析: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5.A。解析: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6.A。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它遵循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普遍性规律。
7.A。解析: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 8.C。解析:太简单不解析了。
9.D。解析: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10.B。解析:同第8题。
11.B。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直观性原则。
12.D。解析:“学而时习之”是说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它,“温故而知新”是说复习旧知识会有新的收获,都体现了巩固性教学原则。
13.A。解析:同第8题。
14.C。解析: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允许成绩优秀的学生跳级,就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15.D。解析:“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具体运用的结果。 16.D。解析:讲授法的缺点是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效果。
17.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实习作业法的内涵。
18.D。解析: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都属于以语言传递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
19.C。解析: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并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0.B。解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的意思是:听说不如自己亲眼看见,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才是可信的,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21.B。解析: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
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它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
22.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备课的概念。
23.A。解析: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24.D。解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25.C。解析:课外辅导是对上课的补充,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
26.A。解析:布置课外作业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二、辨析题
27.参考答案: 答:
题干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教学是教育的一个部分,是实现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
三、简答题
28.参考答案: 答: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29.参考答案: 答: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认真组织;
(2)讲授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3)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讲究语言艺术; (4)要组织学生听讲;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30.参考答案: 答: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 ②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⑤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⑥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四、材料分析题
31.参考答案: 答:
(1)直观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
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教师将若干正方形分给学生,让学生拼出长方形,是利用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表现。
(2)启发性教学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让学生自己拼出长方形,可以参考课本公式并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是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表现。
(3)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材料中“请学生起来回答,并让学生说出这样求的原因”是运用谈话法的表现。
(4)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是运用读书指导法的表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