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DIP制程基础知识培训教材范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0 4:50:1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DIP制程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DIP培训项目: 一、手插件的原则与标准 二、电子元件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三、电子元件的识别 四、电子元件的插件标准 五、插装零件成型作业要求 六、插件/补焊/后焊的作业要求 七、无铅/恒温烙铁使用与管理 名次解释: DIP:dual in-line package 双内线包装(泛指手插件) 一、DIP Manual Assembly Rule 1.双手并用:需左右手交替作业.如预备动作:当左手插件,右手要做好插件准备(极性识别),可以 随时将零件插入,反之亦然,尽量缩短等待的间. 2.插件顺序原则: A、零件由小至大插件(可防止大零件挡手). B、水平方向由右至左插件(输送带由左至右流线). C、垂直方向由上至下插件(可避免手碰到下方零件) 3.外观相同但规格不同之零件,不排在同一站或相邻站. 4.含固定脚之零件,需于前3站插件完毕(防止引起跳件). 5.有方向性零件之插件原则: A、方向相同之零件排于同一站. B、不同方向之零件不排在同一站. 6.PCB 板上无印刷及标识、防呆孔时,将正确插件及零件位置图片作标识. 7.同一站内零件种类(盒)以不超过五种为原则(可保持零件盒在正常作业范围内). 8.零件盒摆放位置顺序需与双手动作顺序相符. 9.分开作业:左右手的零件要分开,不可右手抓左边零件槽的零件、左手抓右边的零件. 10.排站时,以一人插 6-8 颗零件时,效率最佳. 最大工作区域 装配点

最佳工作区域

作业员插件标准作业范围: 最佳工作范围:以肩算起水平 180 度 47.4CM. 正常工作范围:以肩算起水平 180 度 57.0CM. 最大工作范围:以肩算起水平 180 度 72.9CM. 二、生产中所用电子元件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电阻:1Mohm=103Kohm=106oh 电容:1F=106μF=109nF=1012PF 电感:1H=103mH=106μH 电压:1KV=103V=106mV 电流:1A=103mA=106μA 频率:1MHz=103KHz=106Hz 三、色环电阻中颜色与数值的对应关系 黑 0 100 棕 1 101 ±1% 红 2 102 ±2% 橙 3 103 黄 4 104 绿 5 105 兰 6 106 紫 7 107 灰 8 108 白 9 109 金 银 有效值 倍率 误差 10-1 ±5% 10-2 ±10% ±0.5% ±0.2% ±0.1%

1.当为四环电阻时前二环为有效数字,第三环为倍乘数,第四环为误差,且误差只有金银两种。 2.当为五环电阻时,前三环为有效数字,第四环为倍乘数,第五环为误差,且误差有棕、红、绿、 兰、紫、金、银。 四、常用电阻、电容误差经常采用字母来表示: F:±1% J:±5% K:±10% M:±20% Z:+80%-20% 五、常用元件的符号表示方法: 电阻:R 电容:C 电感:L 二极管:D 三极管:Q 集成电路:IC(U) 晶振:Y 或 X 继电器:K 变压器:T 六、SMD 元件规格 0603 、0805 、1206 等均以英制表示,如:0805 表示长为 0.08 英寸,宽为 0.05 英寸。 七、生产中常用有极性元件: 1、电解电容

2、钽电

容 3、集成电路 4、二极管 5、三极管 6、继电器 7、变压器 8、排阻(DIP) 1、电容(Capacitor)元件符号为 C。 电容单位为法:PF、MF、UF、NF、F 电容的容量换算关系:1F=103MF=106UF=109NF=1012PF 2、分类: 电解电容 (有极性) 钽电容 (有极性) 瓷片电容 (无极性)

独石电容 (无极性) 聚脂电容 (无极性) 3、电感(Inductor)元件符号为 L。 电感的单位为亨:H、UH、MH 电感量换算关系:1H=103MH=106UH=109NH 分类:色环电感 图标符号: 磁珠电感 绕线电感元——单股绕线电感无方向性,多股绕线电感则有方向性磁芯电感 4、二极管(Diode)元件符号为 D

图形符号: 分类:稳压二极管用干电池的两极接触发光二极管的两极、若发光,则干电池 发光二极管 正极一端接的二极管的一端为正级,双导向二极管无方向性。 双导向二极管 普通二极管 5、三极管(Triode) 元件符号为 Q 图形符号:三极管极性无件 电路原理分类: 1.PNP b 表示三极管的基极 2.NPN

c 表示三极管的集电极

e 表示三极管的发射极 封装形成分类:2、金属屏散式封装 塑料封装 功率三极管 6、集成电路(IC) 集成电路上方向标志:圆点、一条竖线、一个缺口等表示第一脚位置,对应 PCB 丝印缺口位 置插入(PCB 方型焊盘表示 IC 的第 1 脚) 注意集成电路的脚序排列:从第 1 脚数起,逆时针排 列

7、晶振(Crystal) 晶振元件符号为 Y 或 X 图形符号为, 为无极性元件。 晶振的外壳需 接地,起屏蔽作用。 晶振的引脚不得与外壳短接。 四、电子元件插件标准 1.二极管插件标准 正确 错

2.发光二极管 3.电解电容 4.钽电容

5.保险丝座&蜂鸣器 6.三极管&稳压管

7.桥式整流二极管(桥堆) 正确 错 误 8. I

C 正确 错 误 9.插 座 正确 错 误

10.变压器 正确 错 误

五、插装零件成型作业要求 1.功率小于 1W 的二极管、电阻、色环电感、保险管、磁珠、色环电容等元器件的成型(卧式)。 说明: A.共进 3.2±0.1mm 外协 6.0±0.2mm B.90°±5° C 随不同产品进行调整 要求: a.组件成型后,组件应平贴 PCB 板,组件的外表不能损伤,组件脚成型印痕(损伤)深度不超 过组件脚直径的 10%。 b.组件脚跨距与 PCB 板的焊孔间距应一致。 2.功率大于 1W 的二极管、电阻等元器件的成型(卧式)。 说明: A.共进 (D+3.2)±0.1mm 外协 (D+6.0)±0.2mm B.90°±5° C.随不同产品进行调整 D 浮高 3~6mm 要求: a.组件成型后

组件体浮高 PCB 板面高度(PCB 板距组件体下缘高度)为 1.5-3mm,功率越大,浮 高的高度相对越高。

b.组件脚成型印痕(损伤)深度不得超过组件脚直径的 10%. c.组件脚跨距 C 与 PCB 板焊孔间距应一致。 d.同一种规格组件浮高高度应一致。 e.组件插装到位后, 组件体不平行于 PCB, 其倾斜范围为: L2-L1≤1.3mm

3 独石电容、瓷片电容、钽电容、金膜(绦沦)电容等元器件的成型。BA 5.3.1 图示说明: A 共进 3.2±0.1mm 外协 6.0±0.2mm B 随不同产品进行调整 B 要求: 元件成型后元器件的包漆部分不能插入 PCB 板(成型时,从引脚非包漆部分算起) ; b.元件脚跨距 B 与 PCB 板焊孔间距应一致。 c.元件脚成型印痕(损伤)深度不得超过元件脚直径的 10%。 d.元件脚包漆部分允许有轻微裂缝或碎裂, 破裂处不得延至元件体本身漆皮部分, 下列允许接收的图示: A

4.电解电容、晶振(立插) 、发光二极管、大功率立插电感等元器件成 型。 图示说明: A 共进 3.2±0.1mm 外协 6.0±0.2mm B 随不同产品进行调整 要求: a.元件成型后元件体(以最突点算起)应平贴 PCB 板;元件外表不能损伤,正、负极标示应清晰; b.元件脚跨距与 PCB 板焊孔间距应一致(若不一致,元件脚长度须作相应的调整) ; c.元件脚成型印痕(损伤)深度不得超过元件脚的直径的 10%。 5.小功率的三极管、三极管封装形成的 IC 等元器件成型。 图示说明: A 共进 3.2±0.1mm 外协 6.0±0.2mm B 若需锁附于散热片上,则 A 应从散热片底部开始计要求:

a.元件成型后, 元件体浮高 (本体下缘与 PCB 板) 高度为 4-6mm。 b.元件脚成型印痕(损伤)深度不得超过元件脚的直径的 10%。 6.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封装形式的电阻排、光藕等元器件的整型。 图示说明: B 随不同产品进行调整 要求: a.元件成型后,元件体要能平贴 PCB 板. b.元件脚距 B 与 PCB 板焊孔间距应一致。 c.元件插入 PCB 板时应轻松自如, 元件脚不得有变形、 弯曲等不良现象。 7.卧装的电解电容、功放管、大功率三极管、大功率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等元器件的成型。 图示说明:3.2±0.1mm 3.2±0.1mm

要求: a.元件成型后,元件应平贴 PCB 板面(电解电容类) ; b.元件散热面(根据工艺要求或实物丝印面)应平贴 PCB 板面(大功率三极管类) ; c.元件安装孔与 PCB 板安装孔同心或元件在丝印框内; d.成型时避免触及元件脚根部; e.元件脚伸出 PCB 板面长度 L 为 1.0-1.5mm。 8.跨接线(跳线)的成型: 图示说明: A.5±0.2mmB90°±5°C 随不同产品进行调整

要求: a. 元件成型后,元件体应平贴 PCB 板; b.元件脚跨距与 PCB 板焊孔间距应一致; c.元件脚成型印痕(损伤)深度不得超过元件脚直径的 10%。 9.立插的色环电感、二极管、电阻的成型: 图示说明: A.共进 3.2±0.1mm 外协 6.0±0.2mm B2~3mm C 随不同产品进行调整

要求: a.元件成型后,元件体应平贴 PCB 板; b.元件脚跨距与 PCB 板焊孔间距应一致; c.元件脚成型印痕(损伤)深度不得超过元件脚直径的 10%。 10.成型电脑主板或双面板上跨距与 PCB 孔距相符的元件

搜索更多关于: DIP制程基础知识培训教材范文 的文档
DIP制程基础知识培训教材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xx4q69dh16ehs64cxfu8wrp7230fg017o6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