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四种短调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其中只有M为金属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2周期、第ⅥA族 B.原子半径Z C.X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小 D.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弱 【答案】D 【解析】分析:因为4种元素中只有M是金属,M是第三周期元素,所以M是Al元素,X是Si元素,Y是N元素,Z是O元素,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M是Al,X是Si,Y是N,Z是O,则 A、Z是O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VIA族,A正确; B、M的电子层数大于Z,所以原子半径Z<M,B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律,Z的非金属性大于X,所以X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小,C正确; D、Y的非金属性大于X,所以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强,D错误。 答案选D。 10.已知:25℃、l0lkPa条件下 4Al(s)+3O2(g)=2Al2O3(s) ΔH=-2834.9kJ/mol 4Al(s)+2O3(g)=2Al2O3(s) ΔH=-3119.91kJ/mol: 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 B.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 C.O3比O2稳定,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 D.O2比O3稳定,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给出的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看出:相同条件下得到相同质量的氧化铝,臭氧比氧气放热要多。说明等质量的O3比O2能量高。能量越低越稳定。由臭氧变氧气为放热反应。正确选项为A。 考点:考查氧气与臭氧的稳定性及包含的能量大小的知识。 11.下列变化过程,属于吸热过程的是( ) ①金属钠与水 ②酸碱中和 ③浓H2SO4稀释 ④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 ⑤H2在Cl2中燃烧 ⑥液态水变成水蒸气 ⑦灼热的碳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 ⑧碳酸钙受热分解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⑦⑧ D.⑥⑦⑧ 【答案】D 【解析】分析: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所有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水反应,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和铝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 少数分解置换以及某些复分解(如铵盐和强碱),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①金属钠与水属于放热反应,错误; ②酸碱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错误; ③浓H2SO4稀释属于放热过程,错误; ④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错误; ⑤H2在Cl2中燃烧为放热反应,错误; ⑥液态水变成水蒸气,为吸热过程,正确; ⑦灼热的碳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为吸热反应,正确; ⑧碳酸钙热分解属于吸热反应,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能量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归纳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题目难度不大。需要注意的是物理变化过程中的放热或吸热不能归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12.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室温下,同浓度的Na2S与NaHS溶液相比,Na2S溶液的pH大 B.将pH=3的醋酸溶液稀释后,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均降低 C.中和pH与体积均相同的盐酸和醋酸溶液,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相同 D.室温下,pH=7的NH4Cl与氨水的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Cl-)>c(NH4+)>c(H+)=c(OH-) 【答案】A 【解析】分析:A、硫化钠的水解程度大于NaHS的水解程度; B、溶液中氢氧根浓度增大; C、pH与体积均相同的盐酸和醋酸溶液,醋酸的物质的量较大; D、根据电荷守恒解答。 详解:A、硫化钠的水解程度大于NaHS的水解程度,同浓度的Na2S与NaHS溶液相比,Na2S溶液的pH大,A正确; B将pH=3的醋酸溶液稀释后,氢离子浓度降低,根据水的离子积常数可知溶液中氢氧根浓度增大,B错误; C、醋酸是弱酸,在pH相等的条件小,醋酸的浓度大,消耗的氢氧化钠多,C错误; D、室温下,pH=7的NH4Cl与氨水的混合溶液中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Cl-)+c(OH-)=c(NH4+)+c(H+),c(Cl-)=c(NH4+)>c(H+)=c(OH-),D错误;由于c(H+)=c(OH-),则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水的电离以及盐的水解平衡的影响因素、盐的水解原理的应用等,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弱电解质的电离特点以及水解原理。尤其要注意溶液中同时存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时,如果判断溶液酸碱性,则首先要判断水解程度和电离程度的相对大小。 13.当我们吃馒头时,常常感觉到越嚼越甜。在这种变化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A.舌的搅拌 B.唾液中淀粉酶的催化 C.牙齿的粉碎 D.水的润湿 【答案】B 【解析】分析:馒头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淀粉,淀粉是没有甜味的,而由淀粉水解成的麦芽糖具有甜味。 详解:馒头进入口腔后,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与口腔内的唾液充分混合,而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因此我们细嚼馒头会感觉到有甜味,就是因为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的缘故。 答案选B。 14.下列有关性质的大小关系符合元素周期律的是( ) A.金属性:Na>MgB.稳定性:NH3>H2O C.碱性:Al(OH)3>Mg(OH)2D.酸性:HNO3 【解析】A、同周期从左向右金属性减弱,因此Na的金属性强于铝,故A正确;B、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O的非金属性强于N,即H2O比NH3稳定,故B错误;C、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因此Mg(OH)2的碱性强于Al(OH)3,故C错误;D、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故HNO3的酸性强于H2CO3,故D错误。 15.下列变化中,既有旧化学键断裂,又有新化学键形成的是( ) A.酒精溶解于水 C.碘单质受热产生紫色气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酒精溶解于水,是物理变化,没有涉及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A错误; B. 氯化钠受热熔融,会破坏钠离子和氯离子间的离子键,没有新化学键形成,B错误; C. 碘单质受热产生紫色气体,是物理变化,没有涉及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C错误; D. 碳酸氢铵受热产生刺激性气味,是化学变化,既有旧化学键断裂,又有新化学键形成,D正确; 故答案选D。 16.下列离子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A.碳酸镁与H2SO4反应:MgCO3 + 2H+ = Mg2+ + H2O + CO2↑ B.向硝酸银溶液中加盐酸:Ag+ + Cl- = AgCl↓ C.铁与稀硫酸反应:2Fe + 6 H+ =2Fe3+ +3H2↑ D.澄清石灰水与盐酸的反应:H+ + OH-=H2O 【答案】C B.氯化钠受热熔融 D.碳酸氢铵受热产生刺激性气味 【解析】A.碳酸镁与H2SO4反应 时发生的离子反应为MgCO3 + 2H+ = Mg2+ + H2O + CO2↑,故A正确;B.向硝酸银溶液中加盐酸时发生的离子反应为Ag+ + Cl- = AgCl↓,故B正确;C.铁与稀硫酸反应时发生的离子反应为Fe + 2H+ =Fe2+ +H2↑,故C错误;D.澄清石灰水与盐酸的反应时发生的离子反应为H+ + OH-=H2O,故D正确;答案为C。 17.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氧化钙与水反应 B.铝条与稀盐酸反应 C.稀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 D.NH4Cl晶体与Ba(OH)2?8H2O反应 【答案】D 【解析】分析: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所有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水反应,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和铝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少数分解反应以及某些复分解(如铵盐和强碱),据此解答。 详解:A.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该反应是放热反应,A错误; B.铝条与稀盐酸反应属于金属与酸反应类型,为常见的放热反应,B错误; C.稀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反应为放热反应,C错误; D.Ba(OH)2?8H2O与NH4Cl晶体混合反应是吸热反应,在反应中吸收热量,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学生应注重归纳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吸热或放热的反应,对于特殊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的要熟练记忆来解答此类习题,题目难度不大。 18.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等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建立如下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循环体系: 上述关系图能反映的化学观点或化学思想有:( ) ①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是守恒的;②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③光能或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④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⑤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化学变化中元素的原子个数不变,种类不变,因此元素种类是守恒的;正确;②物质燃烧时发生化学反应,常常会产生大量的热,有时会有光,因此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正确;③在化学反应发生时常常会伴随各种能量的转化,如光能或电能也可以转化为化学能;正确;④有机物燃烧能够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