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南开区髙三年级模拟考试(二)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历史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loo分。
第I卷
注惫事项:
1.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 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观察并综合分析下面两幅图,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汉〉牛耕画像石 陕西三原县(唐)李寿墓壁画
A.生产工具获得重大改进 B.铁犁牛耕时代始于汉朝 D.耕作方式发生巨大转变
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
2. “华夏” 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中记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顺 从)。”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 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 家政权,在()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此时期,经过不断的斗争和融合发展,内迁戎狄 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据此判断,()中应填写
A.夏商
B.春秋战国 C.秦汉 D.唐朝
3. 东汉中期以后,诸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皇帝年幼不能亲政,太后掌握朝政, 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不满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 因此掌控朝政,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B.强化相权带来严重后果 D.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第1页共6页
C.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4. 1215年,因国王约翰随意征税,贵族起兵反抗,迫使约翰签署《大宪章》。《大宪章》 规定,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监督大 宪章的执行;国王若违反规定,可对其进行制裁。这段材料主要说明《大宪章》
A. 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B. 保护了贵族和教会权益 C. 体现了王权有限的原则 D. 体现了自由平等的精神
5. 近代科学革命中所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打击了基督教世界观所笼罩的意识形态和 神学体系,引起教廷的敌视。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 他的后继者布鲁诺被宣布为“异教徒”,烧死于罗马;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 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但是,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 欢迎,逐渐赢得学界和大众的认可,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 近代科学革命打击了基督教 B. 教廷的敌视阻碍近代科学发展 C. 科学家们不惧教会迫害坚持真理 D. 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
6. 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在华“门户开放”照会,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特权,要求 各国开放在华势力范围,使各国有均等贸易的机会。这一照会为英、德、俄、法、日等国 所接受。美国在华虽无势力范围,但凭借这一政策,得到了整个中国市场。“门户开放” 政策成为美国外交史上的得意之作。这段材料能够反映出美国
A.与列强之间的矛盾重重 C.无意参加对中国的瓜分
B.形成自己独立对华政策 D.企图阻止日本独占中国
7.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中国古代史书编著)“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 录人臣之行状”。近代梁启超则认为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 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这种史学研究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A. 近代新史学倡导史家撰写人民大众史 B. 近代新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和否定 C. 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对历史研宄的影响 D. 古今史家所追求的史学研宄目标不同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第2页共6页
相关推荐: